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918931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4
《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的途径和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的途径和方法陇县西大街小学李君玉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上给教师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关键还在于学校和教师的自我调适,因为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而一切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来实施,因此,这里仅就学校管理环境下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作一分析。1、调适工作压力,增强职业满意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大部分与工作压力有关,因此必须适当调适工作压力。一要正确地认识压力,当压力来临时,相信压力是危机,但也蕴藏机会,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二要端正专业态度。专业态度正确的教师,工作压力较低。因此,对专业态度不当而感受到很大工作压力的教师
2、,应时常检讨自己的教学态度,改变权威至上和严厉的管教方式,提高教育专业素养。有了适当的教学态度,便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三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当压力太大造成障碍时,必须寻求亲友、同学、师长、心理医生和辅导专家的帮助,以协助自己度过难关。每个人均需应付压力,若想有效地应付压力,使自己成功地生活,就须将自己纳人社会支援网络系统的一部分。研究显示,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无法妥善应付压力。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教师的职业满意感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受重视程度与待遇水平。另一方面还直接取决于教师所处的学校具体环境、学校领导水平、作风、教师需要的
3、满足程度等因素。因而,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领导者要加强学校管理,改进领导作用,关心教师疾苦,合理满足教师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减轻负担,增强工作乐趣感。人的需要是多样的,需要的满足方式是复杂的。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感、成就感等是直接满足。许多教师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与学生在一起,便有了活力与朝气,看到学生的成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乐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价值,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因此应该珍视教师的这种工作乐趣感,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但社会的舆论、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
4、求、升学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透不过气,教师负担过重,感到精疲力竭,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焦虑,因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根据调查,教师除了生理方面常见的职业病外,催患精神病与神经病的人数并不低于生理病患者。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尽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及思想压力,保持教师稳定的积极情绪。在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合理安排教师时间,减轻不必要负担。要科学安排各项工作,合理分配备课、进修与休息时间,减少会议与形式主义要求。二要实行“弹性”管理,保证教师自由支配时间。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学习,对教师应进行灵活管理,给予更多的个人独立思考与钻研时间。3、民主团结,积极拓展人际关系。人类的
5、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维护并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若能在学校中与同事、学生、领导友好交往,在家庭中敬老爱幼,在社会上与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心情舒畅,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并能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而学校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则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恶化的重要因素。调适教师的人际关系,要注意:一要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要形成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二要重视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提高弹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人际互助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朝着高酬赏和低代价的方向发展。这种互助有功利的、经济和现实的因素,也有精
6、神的、心理的和超现实的因素。一般而言,功利的互助较为现实不能持久,而心理的互助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较能持久。因此要想增强人际关系,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遇事就应设法以弹性处理问题的角度来发现较佳的处理方式,使事件得到更圆满的解决。三要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控制情绪能使个人的喜怒哀乐再现得宜,有利于人际关系,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四要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团体心理气氛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环境,它往往通过较长时间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的持续作用,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据研究,在充满敌意、争吵不休的心理气氛中,教师感到内心压抑、痛苦,个性与能力不能正常发挥。因此,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
7、气氛有利丁教师心理健康。4,加强人格锻炼,增强教师的耐挫力。面对现实牛活中的挫折,不同的人心理承受程度可能不同。据一项关于教师心理挫折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学教师因自尊需要受挫折占33.3%:成就需要受挫折占24%。因此,必须加强人格锻炼,增强教师的耐挫力。一要帮助教师知觉重组,正确分析挫折。教师的挫折如果起源于内在因素,应协助本人以知觉重组来改变对事件的看法,使其认识到事情并没有像他本人所想像的那么严重,引导他以另一种动机来取代他所无法满足的原有动机,或规劝其延缓动机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