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解说《错误》.doc

教参解说《错误》.doc

ID:55859855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0

教参解说《错误》.doc_第1页
教参解说《错误》.doc_第2页
教参解说《错误》.doc_第3页
教参解说《错误》.doc_第4页
教参解说《错误》.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参解说《错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参解说】错误总体而言,郑愁予的现代诗都极具古典情韵,即便晚期作品在题材上的都市感渐强,但依然在语言、意象、韵律及其他技巧上体现出明显的古典趣味。早期作品《错误》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代表。就古典方面而言,首先,《错误》关乎“闺怨”“思归”“等待”等流传千古的主题。郑愁予在这首诗的《后记》里说明了创作《错误》的背景: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

2、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的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因之有闺怨诗的产生并成为传统诗中的重要内容。《错误》中的“你”便是一个等待“归人”的闺中思妇;而“我”,也许是她所等待的那个心上人,也许仅是一个恰好“走过”她“窗扉”的陌生男子,但总之结局都一样——都是“过客”,而不是最终与之厮守、相伴一生的“归人”。女子的等待尽管执着,但终究只能是个“美丽的错误”。其次,<错误》多古典意象,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马蹄”等。而在中国

3、古诗中,江南的清雅柔靡又是一种特别被推崇的审美典范。《错误》中的古典意象恰多江南风致:“江南可采莲”因此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而万不可如牡丹芍药一派京华气魄;江南最美的景致多在春日,因此有“东风”“春帷”“柳絮”,何况“柳絮”在古诗中又往往与离别、薄命有关,林妹妹便说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此外,向晚的青石街道、“揭”与“掩”二字的轻柔、两次出现的叠词“小小的”,也尽是江南的含蓄蕴藉而非洛阳、长安的雍容豪放。再次,《错误》里多比喻手法,甚至明白到连比喻词都不缺。对于深受西方20世纪后诗歌写作手法(如象

4、征主义的暗示、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法”)影响的中国现代诗人而言,比喻只是诗歌创作手法之一,且古老而陈旧,但《错误》这首仅有九行的短诗竟一气用了五个比喻:“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错误》写于1954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对西方20世纪后诗歌的译介、批评就已很多,此时的郑愁予虽然尚未赴美留学,但亦不可能不受影响,之所以依然大量运用比喻,只能说是古典趣味使然。就现代方面而言,除采用现代诗形制不言自明外,首先是写作视角不同以往。依

5、然是在《错误》的《后记》中,郑愁予还说道:……但传统闺怨诗多由男子拟女性心态摹写,现代诗人则应以男性位置处理;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且能作诗者远比男子少,于是正如戏台上少有女子抛头露面便滋生男旦一般,闺怨诗也多由男子代劳,其结果便是“隔”,揣摩得不贴切,或易生陈词滥调。现代诗坛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男性诗人“以男性位置处理”不仅是维护“艺术的真诚”,亦是对古代不良积习的打破。其次是《错误》多从反向和虚处着笔。波德莱尔《恶之花》多取材于现实阴暗面,以“恶”为美,颠覆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唯美旧俗。中国古代文学也多喜正

6、面与实在,即便写的情绪是负面的,如离愁别绪、怀才不遇等,也多从正面着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都是实写这些愁肠百结。《错误》却不然,仅从字面上便可看出诗中含大量否定词: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不”是归人,连诗题都是“错误”,一切都从负面着笔,也正是因为一切都是否定,所以注定结局是个“错误”。再看结构,首尾两节主要写“我”,尽是“走过”“开落”“错误”“过客”;中间一节主要写“你”,尽是“不来”“不飞”

7、“寂寞”“不响”“不揭”“紧掩”。开首、结局都是错过,中段高潮全是掩闭,这故事简直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或者说这段感情产生就是为了分离,水还没怎么流呢何谈更流,愁还没怎么销呢何谈更销,也没有“更那堪”,也没有“由来非一朝”的理所当然,这情事在不相干者看来甚至有从未发生过的虚幻感,似乎只存活于作者的想象中,连一幕“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实在回忆都没有。这便是在古诗中少见的茫然无根的现代情绪和从反向、虚处着笔的现代诗写法。郑愁予对自己诗作的韵律之美也颇自信。他写过一篇《做一个单纯的诗人恐亦难以为继》作为《郑愁予诗的自选》一书的序言,并在此文中说道:“每个字对我

8、来说都有工匠意义,一个以上的意义。它是图画,是雕塑,而最重要的是音符——音符的速度(一拍的、二分之一拍的、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