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36998
大小:1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09
《教学设计贵在抓住“特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贵在抓住“特点”——《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评析徐秀春/曹晨曦【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91【复印期号】2010年12期【原文出处】《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杭州)2010年7/20108期第27~30页【作者简介】徐秀春,浙江省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317500); 曹晨曦,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317500)。【关键词】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 3.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线 这篇课文中怀念的母亲与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请你们用课文中的一段话来回答。 交流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三、品读思母之痛 1.1931年,在季羡林2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对生身母亲的
3、怀念伴随着他的一生。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 (1)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请圈画出相关词句。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交流汇报: (1)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体会陪伴母亲的时间“少”) ①“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②“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预设二:体会留有遗憾、悔恨) ①“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4、 ②“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2)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预设:我没有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季羡林心中的“终天之恨”是什么?为什么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补充资料解疑:我们来听一段文字,也许你会有更透彻的理解。(音频同步出示)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
5、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3)听了这段最为痛苦的文字,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4)朗读体会:能否将这些感悟带进你的朗读中? 四、品读念国之切 1.过渡:1935年,24岁的季羡林离开祖国到德国留学。远在异
6、国他乡,除了怀念生身母亲,在他的怀念中更增添了——祖国母亲。 试比较四则日记,你觉得哪篇日记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2.交流汇报: (1)“11月18日”日记 点拨:自己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在期盼着儿子回家啊!可自己却长期在外求学,很少回家,所以作者“真想哭”! (2)“11月16日”日记 ①生谈体会。 ②季羡林为什么觉得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孤独和寂寞。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③季羡林为什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
7、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④这种凄凉和甜蜜交融在一起的怀念之情,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用心去感受。指读。 ⑤这种酸酸的又有点甜蜜的怀念之情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黄昏、天色暗下来、周围很寂静的时候) 这几句关于情境的描写可以去掉不写吗?为什么?(一旦停止工作,心灵沉静,怀念之情便涌上心头,无法遏制) 就是因为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景中,季羡林才产生了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触景生情。(板书:“触景生情”) ⑥师生对读:师读“景”,生读“情”。 (
8、3)“11月28日”日记 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触景生情的感受? ①生谈感受。 ②无论是夜晚的沉寂还是窗外交加的风雨,都能勾起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4)“11月20日”日记 11月20日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