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doc

ID:55829232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09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doc_第1页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找规律》的教学案例反思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的记录,在本节课中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

2、《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的记

3、摘,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

4、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通过本次反思,我相信,在以后关于《找规律》的教学工作中,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找规律》的教学案例反思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的记录,在本节课中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

2、《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的记

3、摘,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

4、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通过本次反思,我相信,在以后关于《找规律》的教学工作中,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