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

ID:55714728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6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_第1页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_第2页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_第3页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_第4页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钻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PGE1)联合甲钻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83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观察组42例治疗药物上采用PGE1静脉滴注联合甲钻胺肌内注射,对照组41例治疗药物采用甲钻胺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的6341%(P<001)o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以观察组改善

2、较为明显(P<001)o结论PGE1联合甲钻胺能够有效治疗DPN,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关键词】前列地尔;甲钻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者单位:355000宁德市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DM)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类以糖代谢紊乱为特点的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1]。多基因以及多环境因素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则是主要特征[2]。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上,以口服类降糖药为主,但亦有较多患者经口服降糖药后发现疗效不佳,并发各类糖尿病并

3、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本研究就前列地尔(PGE1)联合甲钻胺在DPN患者中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所有住院的2型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筛查。具体纳入标准如下:①服用口服降糖药,疗效较差,空腹血糖长期>7mmol/Lo②既往未注射过任何胰岛素进行治疗。③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排除患有其他慢性疾病。⑤排除PGE1、甲钻胺药物说明书上所禁用的病症。根据上述入组标准,并根

4、据患者自愿原则,最终选取83例符合条件的糖尿病患者入组。按照数字随机分组原则进行临床分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2±72)岁,糖尿病病史5〜21年,平均病史(123±23年);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564±71)岁,糖尿病病史4〜22年,平均病史(125±22年)。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M病史等一般临床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DPN诊断标准①皮肤经常出现自发性疼痛,并伴有感觉异

5、常,双下肢有麻木感。②日常活动受限,走路时常出现不稳或踏空感。③出现明显的神经传导障碍,经神经肌电图仪检测,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常在50m/s以下。13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根据情况积极进行降糖治疗,监测患者七段血糖(三餐餐前、餐后、临睡前),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目标血糖控制在:空腹70inmol/L以下,餐后2h10mmol/L以下。①对照组:给予500ug/d甲钻胺肌射1次。②观察组:给予500ng/d甲钻胺肌射1次。同时给予10UgPGEl,溶于100ml09%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两组治疗

6、时间均为2周。14疗效指标显效:神经异常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增加5m/s以上;有效:神经异常症状较前好转,MNCV、SNCV增加5m/s以下:无效:神经异常症状较前无好转,神经功能检测亦无改善。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4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

7、义(P<001)o数据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以观察组改善较为明显(P<001)o数据见表2o3讨论目前研究认为,DM的临床发病多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DM的发病率与10年前比较亦呈现明显的上升倾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曾在2001年度发布了一项历时10年的,全国性的DM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对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国24496例DM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以

8、及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DPN患者占了总人数的603%,1型为449%,2型为618%⑶。临床研究表明[4],在DM被确诊10年左右,DPN的发生率就较病史少的患者有了较大程度的上升,说明DPN的发生与DM的病史存在密切的关系,当患者病程越长,临床发生DPN的概率也越大。目前,DP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和以下因素有关[5]:氧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血管性缺血缺氧、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