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

ID:55487567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5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_第1页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_第2页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_第3页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_第4页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学案。教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隆德县第二中学教学案七年级语文(下)课题伤仲永课型讲授课授课日期主备人审核人李积余授课人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教具及实验设计ppt教  学  活  动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

2、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二.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三.基础过关:1朗读

3、课文,把握停顿。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自读,准确停顿。a未尝

4、识书具,忽

5、啼求之。b借旁近

6、与之,即

7、书诗四句,并

8、自为其名。c其诗

9、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自是

10、指物作诗

11、立就,其文理

12、皆有可观者。e父

13、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14、环谒于邑人。2、重点词语掌握。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15、完全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5初一语文备课组隆德县第二中学教学案七年级语文(下)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   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     仲永。③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16、②于舅家见之:   在。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5、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6、特殊句式——省略句  a、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b、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

17、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2.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

18、无知之人。4.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5初一语文备课组隆德县第二中学教学案七年级语文(下)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5.题目《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

19、之情。二.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三.达标检测1.解释划线的字。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