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07963
大小:53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2
《必修五---第二单元---《陈情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镇市第四中学教学设计☆厚德正身博学致远☆科目语文模块必修五时间2014年9月第二章四节共3课时模块总36课时教学设计编号:04课题:第7课《陈情表》授课班级高二(3)、(4)班授课教师吴臣霞学情分析本课文向高二年级的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所以本文设计应当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2、、以诵读、点拨为主,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3、了解“表”的基本特点和有关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和句子。 4、 学习本文以自然精粹的语言表达浓郁真挚的情感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理清思路,领悟文旨,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本文言辞动人有十分得体的写法,以诵读为途径,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会人伦至情之美; 2、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正
3、确理解“孝”的含义; 3、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发扬“孝”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结构梳理、传统美德的继承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圈点、批注等方法,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感受本文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难点1、本文文言知识。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学习本文以自然精粹的语言表达浓郁真挚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注重诵读,点拨引导,讨论分析。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设计、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清镇市第四中学教学设计☆厚德正身博学致远☆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环
4、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导入一、自主感悟二、合作探讨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以诵读、点拨为主,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一、导入新课: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陈:陈述;情:事实、情理;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
5、:“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一、熟读课文,自我感知。1.参考课下注释,认识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字词的意思。2.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1)落实字音,完
6、成第一段的音读。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教师导入介绍,学生倾听。老师巡视,学生自主完成原文译文互译。
7、组长汇报预习情况,老师点评。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拨。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名句营造氛围,温故知新。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回答,如有不足,请同组成员补充。让学生熟悉课文,利于讲解。清镇市第四中学教学设计☆厚德正身博学致远☆三、课后提升(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学生齐读。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教师:这一段表现
8、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