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75599
大小:212.38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2
《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究评价的量化计算方法探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技与创新纺织特色高校是我国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学研究合作水平和科学研究支撑水平4个一级指分。对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发挥着主要标,一级指标共分成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支撑作用。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知识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经济贡献、社会贡景下,探索如何提高纺织特色高校的科学研究水献、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纺织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充分发挥其在纺织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与交流、科学研究管理水平、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成为摆在纺织特色高校面前人文环境与信息基础和科研基地与科学仪器设施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制定科学、
2、系统、全12个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又细分为57个j三级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设计科学、可操评价指标。例如二级指标“人力资源投入”可以分解作的量化计算方法是影响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究为5个三级评价指标,即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水平评价的核心问题。(人)、全校拥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全校博士生一、内涵分析导师比例(%)、全校国家级专家比例)和在校培养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科学研究内涵的观点主的硕博士人员数量。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科学研究资源的角度看,高三、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量化计算方法校科学研究水平主要体现为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1.量化计算方法新能力、技术创
3、新能力、科学研究投入能力、科学研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可究成果产出能力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对于定量指标,根据指标二是借助创新系统的观点,将高校科学研究水平视的含义选择合适的功效评分法公式对其进行无量为以高校中从事知识创造、技术研发人员为主体,纲化处理。定性指标可以先采用五等分法并结合利用和整合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Delphi法将其量化。而后再根据指标的含义选择合的资源与功能。三是从高校社会职能的角度看,高适的功效评分公式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层校的科学研究水平重在培养人才、知识创造和成果次分析法确
4、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转化三个方面.主要承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2.定量指标的处理方法创造等方面的社会职能。(1)符号说明二、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i:一级指标的循环变量,i=1,2,...,M;在借鉴国内外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M:一级指标的数量;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究i:二级指标的循环变量,j=l,2,...,N;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将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Ni: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数量;究分成科学研究投入水平、科学研究产出水平、科k:三级指标的循环变量,k=l,2,...,Nij;142012/04科技与创新N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j
5、下三级指标数量;的中值,是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临界值,即通常的一t:时间周期(如周、月、季和年等)的循环变量,般水平;“5”是最低的水平指数,为科学研究水平的t=l,2,...,Q;最低值点。在运用Delphi法确定指标的分值为后,Q:时间周期的长度;可根据指标特点运用公式(1)、(2)或(3)对其进行Ui:一级指标i的权重;定量化。在五等分法中,m.《j=5,卿n{Vo)=1。w:二级指标i下的一级指标i的权重;vk:一级指标i下的、二级指标i下的三级指标4.科学研究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的权重;纺织特色高校在第t期的科学研究水平综合指s在第t期,一级指标下i的二级指
6、标下j的数可由公式(4)计算,三级指标k的目的值:MNINgVO在第t期,一级层指标i下的二级指标jF=∑∑∑W,(4)i=1:Ik=l下的三级指标k的数据值:Vi在第t期,一级层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下的评价之后的综合指数值越大,则说明科学研究三级指标k的计算值;水平越高,否则越低。F:纺织特色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综合指数:本文根据纺织特色高校的特点设计了其科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中的重要指标进max{VO'ij}:数据值在Q个周期内的最大值;行了较详细地分析,以期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纺织咖nj:数据值在Q个周期内的最小值。特色高校科学研究水平进行有效地衡量。同
7、时.还(2)5效评分法的三类无量纲化公式给出了评价体系的量化计算方法,包括对指标体系①对数据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采用公式(1)进行中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和不同类型指标数据处理.的处理方法及对科学研究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作了介绍,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做了较好铺垫。口一㈩参考文献:②对数据值越小越好的指标采用公式(2)进行[1]赵宏.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M].天津:天津处理.工业大学.2O05.[2]童桦,唐慧君,唐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一末(2)技术与创新管理.2OO5(5):30-32.[3]薛岩松,卢福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研究
8、[J].科技进步与对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