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与评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明确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难点:容积概念的建立教具准备:木盒,黄砂,l立方分米、I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及容器,量杯、量筒,滴管、药瓶、水。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公式呢?(板书:V=abhV=a)[评析:通过对体积知识的复习,为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作好铺垫。]二、导入新课1.教师拿出一只装满黄砂的木盒,说:这个木盒里装满了黄砂,你会计算木盒里面黄砂的体积吗?2.师:同学们,这只木盒里面装满的黄砂的体积,就是这个木盒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容积和容积单位。(学生齐读课题)[评析:导入新课阶段就给学生设疑,激发学生学习这课内容的兴趣,并且!暗示了"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是有联系的。]三、新授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学P39,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叫做物体的
3、容积?②容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③计算容积,一般用什么单位?④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什么单位?它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把认为重要的圈圈点点,看完后同桌围绕思考题展开讨论2.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同时板书:①概念师:同学们,我们把容纳物体的这些箱子、油桶、仓库等一般称为容器;(板书:容器)②在V=abh、V=a后板书:从里面量;③容积单位:升、毫升④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评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3.师:
4、根据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你能推导出1升等于多少毫升吗?(板书:1升=l00毫升)[评析: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有关体积单位的知识来推导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利于学生理解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联系。4.学生质疑。5.师提问。拿起装满黄砂的木盒,说:同学们,老师说,这个木盒的容积就是这个木盒的体积,这句话对吗?为什么?那么,木盒的体积指什么?本盒的容积指什么?小结:一般说来,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拿起一只薄纸盒,说:有的时候,容器的壁比较薄,像这只纸盒,而且我们在做题目时,题后有要求:壁的厚度忽略不计(看书第39页第二小节),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说,容器
5、的容积就是这个容器的体积。[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蓄概念与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6.认识量杯和量筒。(1)师出示量杯和量筒,问:这是什么?我们在量杯和量筒上,能看到刻有升和毫升的刻度。(2)那么,一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演示①把l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放到容积为1分米的容器里,得出:容器的容积是1立方分米。②往容器里装人红颜色的水,装满为止,得出:容器里面水的体积就是1升。③从而得出1升=1立方米(3)同理演示1毫升=1立方厘米(4)你们见过量杯和量筒吗?举例:①配制农药时用的量筒。②遵照要求吃药。演示:药瓶用法上的是"每次20毫升",从量杯倒人汤匙,就是一汤
6、匙。指出药瓶上的"ml"就是指毫升。③那么,1立方米等于几升?1立方分米等于几毫升?l升等于几立方厘米?[评析: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本课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与生产实际中是经常运用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明也确学好本课知识的重要性]7.练习:第3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齐练。8.教学例6(1)审题: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2)学生试说解题思路。(3)全班尝试练习解答。练后评析并与课本例6解答过程对照,教师对学生尝试结果给予评价。9.练习第39页做一做第2题。四、课堂总结教师让学生说出今天学习什么内容?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析:指导学生把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进
7、行检查对本课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以利于在巩固练习阶段进行补漏。同时进一步巩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五、巩固练习1.第40页第6、7题,练完后集体校对,并订正。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内打√,错的打"X"。①计算容积或体积都是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②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③游泳池注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④钢笔一次墨水,大约能吸1至2升墨水。()七、思考题一只无盖的长方体粉笔盒,长1分米,宽9厘米,高8厘米,木板厚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容积是多少?[总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以旧引新,迁移类推
8、;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三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