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84339
大小:3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有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有感一、让学生“动”起来,在操作中有所悟 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我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不管是课初的“制造声音”,还是“观察发声物体”都让学生亲力亲为。为学生提供如钢尺一类的物体,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在这里我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
2、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会发出声音,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了力”“物体产生了运动”,这样学生就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获。而在学生作出初步假设后,我以实例证实物体受到力,产生了运动也没有发出声音,造成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 二、让学生“观”起来,在现象中有所得 学生的科学探究如果一味重于“动”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探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学生的所获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研究物体
3、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当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好不容易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却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新的矛盾冲突。要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此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的过程,推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本课我自制改进了音叉,在音叉上连接上一条简单的电路,能在振动的时候看到闪烁的灯光。此教具能使实验的现象更加明显。油看不见的振动转变成看见的振动。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在前面动手的基础上,操作上更是简单易行,所以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记录,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
4、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而这个活动我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活动观察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简单操作,意在让学生关注到物体发声是的“振动”,第二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进一步观察研究,这相当于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将物体发声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理解起来当然就更简单。第三个活动是教师演示、共同验证,帮助学生生成和升华。 三、让学生“说”起来,在交流中有所展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我力求让
5、学生在动手、动眼的基础上,积极动口。在学生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解释后,我并没有止步。如果我要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立即“说”起来了,而所说的方法正是源于对本科所学知识的运用,即通过使音叉停止振动从而停止发声,这样的一说,实际就让学生从反面再次应证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的探究,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再次深化认识。让学生说说我们人是怎样发声的,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认知桥梁,同时在课的末尾我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于声音还想研究
6、的问题,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室科学课堂讲求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对于“怎样动的物体才能发出声音?”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到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探讨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这不仅仅是科学家所要做的事情,也不是自然科学课上所要做到的事情,而是我们的师生在课堂上都要做好的事情。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对“探究”
7、来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往,谈到探究,就会想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封闭的完美的过程。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变式,而且这个封闭的过程本身是不够科学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但没有最后的那个站头。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打破一堂课上完,所有问题都解决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