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249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居于核心地位。信息化人才培养院校是主渠道,企业和岗位是施展的平台,劳动者信息化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关键词:信息环境;实践逻辑;信息素质培养 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效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产业。新产业的出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短缺、综合信息素质不高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接受院
2、校系统培训时间少、训练内容与岗位需要脱节、培训内容不系统是根本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未来大量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重任。 一、牢固树立任职教育理念 确立任职教育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毕业学员适应周期长,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差距大。所以,培养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牵引,牢固确立任职教育理念。 以“实践逻辑”践行任职教育理念。所谓“实践逻辑”就
3、是在学习者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照“逐级培训、训用一致”的使用性教育理念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重点解决岗位任职的实际问题。要遵循岗位实践逻辑的内在联系,优选相关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企业需求为牵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职业教育就是要在提高现实任职能力上下功夫,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准确分析岗位变化。二要紧跟企业发展,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三要着眼任职能力提高,强化专业素质生成。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以有利于
4、任职能力提高为导向,内容要聚焦特定的岗位需要。 二、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需要为参照标准,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从而满足人才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制定
5、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的过程。 三、注重改善教员智能结构 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员队伍中比较突出的存在着学历与能力不相称,缺乏企业任职经历或任职经历较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人才的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必须下功夫解决。 从事任职教育的教员丰富任职经历的主要途径在于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实际锻炼,通过安排学校教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叉代职交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一是拓宽代职
6、和交流的范��。教员到企业代职,要着力解决对企业状况不了解的问题,使教员在企业得到应有的锻炼,在不影响院校、企业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应适当拓宽代职和交流的范围。二是延长代职的周期。院校教员在企业代职时间至少不少于企业产品的一个生产周期。三是要注重代职交流的实际效果。 四、坚持做到学用一致 1.院校要加大新设备器材的配置。不仅要满足一定数量的新设备器材,同时要研究透彻新设备器材的使用性能,确保教授给学生的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知识技能。2.院校要加大新设备器材的使用研究。新设备器
7、材对于教学内容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对于由于新设备器材引起的间接性变化,仅仅靠解决设备器材的有无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3.院校要加大新设备器材与企业的对接。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优化信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最终要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来构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主人。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由“课程式”教学转变为“课题式”教学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模式转型。所谓“课题式’,教学是一种把理论和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即
8、把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划分成几个独立课题,在完成一个课题的理论讲授后即进入操作环节,最后再进入技能操作综合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实现步步为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能自主的构建知识与技能体系。 夯实学生的信息素质基础。在信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而且专业课的教学也必须从“传统内容”转向“信息化内容,以丰富学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认识、优化信息技术能力。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信息素质的体现,从形式上看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