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

ID:55148227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_第1页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_第2页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_第3页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_第4页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确诊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低分子肝素100IU/Kg皮下注射,2次/d,隔12h1次.观察出血状况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P试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治愈28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PT、Fbg、Plt、D-二聚体、FDP和3P试验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一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表现加重。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2、;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  129文章编号:1004-7484-06-3108-0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广泛出血及全身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是危重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新生儿常见的死亡原因。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在阻断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止血功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加重出血和诱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较普通肝素为少。本院于201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32例DIC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例32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新生儿,其中足月儿14例,早产儿18例,过期

3、产儿2例,发病日龄3-10天,羊水污染10例,窒息18例,肺炎10例,胎膜早破12例,新生儿硬肿症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6例,肝素治疗前后检查患儿的DIC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始间,活化凝血酶原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浓度。所有标准均符合1999年10月第七届中华血液会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皮肤黏膜散在瘀点、瘀斑见于全部病例,注射部位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22例,阴道出血4例,抽出的血液易凝固16例,休克2例,肺出血5例,溶血4例。  1.3治疗方法DIC一旦确诊,即

4、应用低分子肝素100IU/Kg皮下注射,2次/d,隔12h1次,并予处理原发病、并发症及根据病情采用输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浆治疗。用药期间动态观察患儿出血等临床表现表现情况,每天复查PT、APTT、Fbg、D-二聚体,Plt。低分子肝素用至出血、栓塞等临床表现消失、各项实验指标正常3d后停药。  1.4疗效评价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低血压、瘀斑等体征消失,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他凝血现象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恢复正常为痊愈。以上3项指标中,有两项符合为显效。经治疗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死亡者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  32例确

5、诊的DIC患儿中,治愈28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大部分患儿48小时左右出血得到控制,平均治愈时间5d。治疗过程无一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表现加重,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3讨论  DIC是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广泛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是DIC的主要病理变化。以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及全身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积极处理,否则可导致严重后果。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若发现或诊断不及时,将发生新生儿严重的出血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该病较常见,可能与新生儿的相关生理特点有关,如新生儿抵抗力低下、各种凝血因子功能不

6、全、机体的反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差、机体血液本身粘稠等方面有关,这些都使新生儿容易发生DIC。虽然DIC比较常见,但目前早期发现率较低,依据常规实验室诊断标准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抢救极为困难。DIC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差,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早期积极干预能使预后大为改观。DIC治疗以病因治疗为本,抗凝治疗和血液成分补充为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去除原发病,在DIC高凝期采用肝素抗凝是治疗的关键。  肝素可以与血液中的抗凝血酶Ⅲ形成复合体,加强ATⅢ对凝血酶及活性凝血因子Ⅸa、Ⅹa、Ⅺa及Ⅻa的灭活,发生抗凝作用。但普通肝素其半衰期短,且易引发出血,从而限

7、制其使用。而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裂或裂解成的低分子碎片,亦属于AT-Ⅲ依赖性凝血酶抑制剂,它不仅可以通过AT-Ⅲ作用而达到治疗DIC目的,还可以通过抑制组织因子TNF表达而发挥防治DIC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具有抗Xa活性强,抗凝效果稳定、出血发生率少,无需检测等优点。由于分子量低,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小,出血并发症减少;对第Ⅱ因影响子抑制作用较弱,故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其半衰期较长,每天仅需给药1-2次。采取皮下注射是药物吸收缓慢而均匀,并能维持在较低的有效浓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