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语文了吗-.doc

你教语文了吗-.doc

ID:55130319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8

你教语文了吗-.doc_第1页
你教语文了吗-.doc_第2页
你教语文了吗-.doc_第3页
你教语文了吗-.doc_第4页
你教语文了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你教语文了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你教语文了吗?  最近,应邀听课学习、参与评课,颇有感触,引发联想,说来共飨。  这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咕咚》一文的阅读课。总体来看,授课老师是下功夫精心准备了的,课的全过程完整而生动,一般来说是不错的。但是,有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深入的思考――  第一��问题是,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咕咚》显然是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引进教材的。既然如此,应当指出这样的故事称作“寓言”。寓言是文学的一个样式。并且需要告诉学生:寓言常常使用比拟的手法,动物拟人化、人动物化。拟人化可以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显得亲切而富有更深刻的感染力。被拟人化的对象,完全可以换作读者、抑或自己。

2、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和话语,告诉他们:学习寓言需要符合逻辑的联想,为此,首先需要整体地把握故事,而不能够肢解,抑或断章讲习。教师必须要懂得,当然,也要学生们懂得:我们学习的这篇寓言本身不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它是作为学习上述语文知识、技能应用的一个例子。文学是以语文做基础的一种艺术样式,寓言就是艺术样式中的一个。那么,支撑寓言的是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是哪些呢?  第二个问题是,通过学习,孩子们究竟应该学习哪些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他们得到怎样的提高和发展?如若不然,语文课的作用如何体现?!我们知道,《咕咚》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寓言,为此,曾经专题发行

3、过套版邮票。而且,几乎所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都接触过这个故事。那么,当它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以后,就需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和发展,恐怕远不该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依然着意于内容的了解和基本寓意的认识。这样,我们就需要考虑――  1.作为小学语文课的《咕咚》,主要是用来学习“文语”的,而不是用来学习“言语”的。对于一年级的“文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识字。仅就识字而言,是可以将此课文作为学习典型的形声字的例文。其中特别涉及象声词“咕、咚、啦、哇、呀、啊”和动词“吓、听、叫、哪”两类。作为象声词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读半边”的,比如“吗、吧、嘻、嘿……”个别的如本课

4、的“哇”除外。相对而言,作为动词的却是绝大多数不可以读半边的,如“喊、吼、吸、喘……”个别的如本课的“吓”和“呼”等除外。这是规律性的语文常识,举一反三,聚类学习,可化难为易。  2.课文的关键词是“跑”――”拔腿就跑”“跟着跑”“一个跟着一个跑”的不同状态,这是学习语文的“文悟”的机会,即文字的运用。而文悟的学习伴随着“语感”的学习,那是在体会“边跑边叫”中完成的。言语玩味语感,语感重情明意;文语思得文悟,文悟重意知情;语感和文悟相辅相成。  3.作为小学生,可以在学前认知的基础上,提高理性的认识水平,需要让儿童了解“盲从”的意义。学生由阅读《咕咚》而理解“盲从”

5、的意义,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育,没有提及就没有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技能问题,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有了语文教育的心得,明显地高于学前儿童学习的收获,既有语文课的心得,又有学习的长进。语文教育的阅读课程是需要这样来完成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程重要的不是学习语文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它的应用,即语文知识技能的规律性的应用,还有这些应用中的规律。这句话听起来不是那么易懂,甚至可能有人说,怕是玩文字游戏吧?比如,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规律,吃饭就是这个规律的应用;而吃饭本身则需要讲究定时定量,这是吃饭的规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不能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6、技能为目的,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它们的应用。比如,“识字”有必要了解汉字具有理据性规律,但是,重要的是认识汉字学会读书,没有必要了解或掌握每一个字的理据。又比如,“写字”重要的是正确、工整、速率――这是应用的规律。而写字需要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性学习,诸如“间架结构”“形旁声旁”之类,是规律性应用,而不是像学习书法那样“一笔一画地描摹”!还比如,语感是言语的规律性,而朗读是语感规律的应用,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并加深对语感规律的认识。然而作为朗读,又有自己的应用规律,那就是通过“熟读――复述”完成“语感――文悟”学习的全过程。  以上是我对于听这节课的心得体会。  其实,听课

7、、评课都是教学观摩活动,是学习、是交流。任何一位老师的观摩课成功与否,都不足以说明一切。因为,一两节课未必就能够代表所有课的水平。所以,听课的人也只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其优点以学习,警惕其不足,引以为戒。而评课者的评说也仅只是当时当刻的有感而发罢了,无论褒贬都只能作为讲者和听者的借鉴,并非高见,更非定论。至于领导者听到、见到的更不便作为定调或决策的依据。真正听课、评课的结论,至少需要连续听一段时间的课,甚至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才具有全面评价的意义和典型研究的价值。因此,讲课者不可以期望一举成名,听课者不可梦想取得灵丹妙药,而评课者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