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17371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7
《松鼠和松果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松鼠和松果》东街实验小学王赵波 [教材简析]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两只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深受儿童喜爱。通过读文学生领悟到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动物,所以课文内容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另外学生以前有一定的识字和朗读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迁移,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和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在本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
2、识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穿插进行,注重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融合。 朗读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在充分读文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三维目标知识要求:会读8个字,会写7个生字。能力要求:有学习生字的欲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
3、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挂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认识“聪、活”等11 个生字。 3.正确书写“以、后”等6个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谜语: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板书:松鼠)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课件: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
4、说一说?出示课题:松鼠与松果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听老师讲故事。 2、喜欢这两只小松鼠吗?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把故事讲给大家听?自己认真地读读课文。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举手或等会儿提出来。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cōngmínghuópohūránzhǎyǒnjing 聪明活泼忽然眨眼睛 rúguǒzǒngyǒuyǐhòuzhǔyì 如果总有以后主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开火车”读词语。(去掉
5、拼音) 四、学习第一段。 1、(课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 2、谁来读这一段,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小松鼠的高兴了?这样评价他的朗读,好吗? 3、评议、朗读。重点: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兴!自己试试吧! 2、指名朗读,感受。在生活中,小朋友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么开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样地说说吗? 交流。(可以用上“那么……那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如“真”、“特
6、别”、“很”……) 3、齐读第一段。六、学习第二自然段。1、小松鼠一直这么快乐的吗? 为什么担心呢?请你读读课文告诉我,好吗?2、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你们说这句话时,想到了什么? 你能把你们松鼠的担心、着急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 指名读,评议,男女赛读。导。 五、板书设计: 松鼠和松果 松鼠:吃松果 那么香 那么可口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 《松鼠和松果》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十课。这是一篇写松鼠的童
7、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2、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上完《松鼠和松果》这一节课后,我个人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本人的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记字,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
8、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 三、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方式来巩固生字,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 五、设计问题方面,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