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翻译与表现_读钱兆明主编_庞德与中国_.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翻译与表现:读钱兆明主编《庞德与中国》张剑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钱兆明主编的《庞德与中国》一书,探讨了美国著名诗人庞德与中国的关系,以及这个领域的研究在西方的最新发展。本文从庞德研究吸引中国学者这一现象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入手,探讨了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的得与失,以及他的翻译与原创诗歌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本文探讨了庞德所表述的“中国”与真正的中国的关系,从而澄清了庞德“发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真正意图。关键词意象派异域化翻译东方主义表述建构表意法东方与西方“中国历史诗章”;第98首被称为“圣谕诗一章”,名称来源于它引用的“康熙圣谕”。庞德庞德的诗歌创
2、作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他的整个诗歌生涯中,不但借中国诗人之口他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表达自己对时事的感想,而且还借助中国诗歌1920年以前,他翻译了屈原、陶渊明、李白、的美学原则支持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理白居易等中国诗人的诗歌共28首,分别收在论,同时他也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正面解《华夏集》和其他诗歌集中;从1920年到1945读,将中国文明推向了西方文化的前沿,使中年,他对中国象形文字的“表意方法”产生了国的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在兴趣,并且企图在他的诗歌中实践和推广这种西方得到关注和重视。如果说庞德是中国
3、文化方法;从1945年到1972年,他翻译了包括在西方的大使,那也一点不为过。《论语》、《诗经》、《礼记》在内的多部中国古不管庞德在西方意义如何,他对于我们中典文献,企图从中吸取东方智慧的营养。由于国却是意义深远的。西方也许有人会质疑庞德庞德的译介,李白的《长干行》现在几乎已经的政治思想,把他与意大利法西斯和反犹太主成为英美文学选集的必选作品,《四书五经》义联系在一起;也许还会有人质疑他的现代主也几乎成为庞德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庞德的义的创作思想,把他与晦涩、艰深的贵族主义《诗章》有许多部分也因此有了它们的中国名美学原则联系在一起;也许还会有人
4、会质疑庞称:第13首被称为“孔子诗章”;第49首被德的国际主义大杂烩,把他和“东方主义”的称为“七湖诗章”,名称来源于宋代流传下来排他倾向或者理想化“他者”的倾向联系起的诗画作品“潇湘八景”;第52-61首被称为来。但是,由于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东方与西59国外文学2007年第4期(总第108期)方的契合点,凸显了中国研究者的母语文化优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势,因此,庞德一直是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西二方大学从事研究的热点。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赵毅衡、谢明、黄运特、孙宏,以及钱兆明都是长期以来,一个引起学术界兴趣的话题是以庞德研究为博士论文题目,或
5、者博士论文涉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经典的翻译。庞德及到庞德。同时,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他们不懂中文,但却将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经典翻大多数也延续了先前的兴趣,对这个领域进行译成了英文在西方出版。当然,他的版本并非了更加深入的研究。199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这些经典首次在西方面世,在他之前有詹姆士学召开的“第19届庞德国际会议”就吸引了·勒格(JamesLegge)和赫伯特·翟理斯为数不少的、包括以上各位在内的海内外中国(HerbertGiles)的译本。但是为什么庞德的翻学者,钱兆明还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译仍然能够出版并且引起公众的关注呢?
6、庞德海外的中国学者热衷于庞德研究是一件理的翻译有哪些特别之处呢?就准确性来说,庞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德的译本并不算好,漏译、误译、添加和删减我国早期的学者到西方留学时,特别是在攻读的现象在他的译文中时有出现,并且常常因为学位时,往往选择研究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的联他的“误译”受到尖锐批评。叶威廉曾经将庞系。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德翻译过的李白诗歌与原文进行逐字比较,结①者、南京大学已故教授范存忠先生的博士论文果发现许多地方与原文不符。庞德的原文来就是主要考察中国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反自一位美国驻日本的外交官恩内斯
7、特·费诺罗映。著名学者钱锺书在剑桥大学的学位论文也萨(ErnestFenollosa)留下的手稿。这位外交是考察的同一个领域,只是增加了17世纪英官在日本期间曾经对中国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国文学。民国时期的20、30年代如此,改革厚兴趣,并且在补习班和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将开放后的80、90年代也如此。赵毅衡的博士许多中国诗歌译成了英文。这就是说,庞德的论文副标题为:“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翻译经过了三重过滤,在他之前,已经有了日歌”。谢明和钱兆明的博士论文则直接与庞德文和英文的两次翻译。他没有将“老虎”翻译有关。叶威廉的研究工作大多数是中西方的
8、文成“老鼠”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学比较,张隆溪的研究工作大多数是中西方的然而,新的翻译理论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文化比较。还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选择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