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18877
大小:50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6
《新教材赵荣华怎样滚得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教案第*课时怎样滚得远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赵荣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物体滚得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以及创新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突破方法:分组实验前分工明确。教师示范准确到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一个合适的、具体的任务。难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
2、实验过程的调控。突破方法: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前对学生分工、任务明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指导。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谈论法、演示法、引探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一套,木板6块,规格是40cm×25cm×0.5cm,小方凳6个,活动黑板一块,胶带圈6个,皮尺6把,45度和60度直角三角尺各6副,量角器6个,相同的茶叶罐6个。学生:分组与分工,每小组6人,其中2人测量,1人记录。教学过程一、场景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情景图: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4生
3、:省力。师:你觉得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名说说。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1.示范演示,提出要求。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有道理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教师按如下步骤演示实验过程。反复做3次这样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完成如下表格:师: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一搭二量三滚四测五记六算。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斜面搭平稳,角度调整准,滚动莫去推,测量成直线,记录须真实,计算求平均,分工要明确,合作才成功。2.分组实验,统计结果。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介绍,你们都知道
4、怎样去做这个实验了吧!下面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开始分组实验吧!要求:各小组把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并完成如下的表格实验记录:4之后,各小组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试一试,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如下表格: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进行表扬,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动起来,都能完成实验。教师向学生说明:为什么用不同角度的斜面进行的实验都要反反复复做几次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偶然性,使获得的结论更可靠。3.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师: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
5、发现了什么?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当斜坡与底面夹角在45时,滚动距离最远。(板书)对课始猜想正确的部分学生表示祝贺!三、全课总结,回顾反思师:今天我们动手实验,探究了什么问题?教师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学生大致能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板书展示:怎样滚得远当斜坡与底面夹角在45时,滚动距离最远课堂作业:4斜面选择20厘米长的光滑木板,用书本垫在后面以调节斜坡与底面的夹角,用茶叶罐,分别从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五个不同坡度进行试验。(注意滚动时,尽量使茶叶罐沿直线方向运动并且每
6、次松开茶叶罐的力度保持一致。)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答案】仅供参考发现:当斜坡与底面夹角在45时,滚动距离最远。当斜坡与底面夹角在30度时,滚动距离和45度时比较接近,也比较远。教学反思:《怎样滚得远》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结束后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研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物体滚得远的问题。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和垂直与平行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相关的运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有兴趣,为这节
7、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节课的整个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实验为手段,合作为形式,做到手、脑、口并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学生在几次实验中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来经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反思问题的提出、实验的展开、结论的获得,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协作的合作平台,架构一种和谐的生命课堂。一些上过本节课的同事反映,活动中纪律比较难组织,显得散乱,耗时长甚至来不及完成实验任务。但本节课的设计比较满意。主要体现在:一、对学生的困难把握的比较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即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有有效的生成。二、
8、小组实验学生分工明确,由于学生对要做什么,有了认识,分工明确,实验效率就提高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