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

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

ID:55016506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6

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_第1页
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_第2页
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但愿人长久案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这类诗(词)包文的课文在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故事就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其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部分古诗词,而且这首词脍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谱成曲子,由邓丽君所演唱,估计应有学生事先已接触过这首词。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之情。(2)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出苏轼创作此词时感情的起伏变化,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这种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博大情怀

2、。(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6节。二、实施。学习活动一:教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生(3):我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叫《水调歌头》。师: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很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名。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很好。生(3)我会背全词。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生(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生背完,学生鼓掌

3、)师:能告诉大家这首词你是在哪儿看到的?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生(3):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书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来朗朗上口。我们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此词有没有关系?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生(3):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学生浏览课文)师:对!那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学习活动二: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

4、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讨论交流。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生:摇头。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师:他在长跑?(众生笑)生(4):不是,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跑。师:也就是在院

5、子里来回踱步,是吧?生(4):对!生(5):(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师:同学们想得真好。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生(7)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生(8):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生(9):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生(10):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

6、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生(10):对!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学习活动三:师:课文学完了,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诗人?生:他很会自己安慰自己。师:是的,他能开导自己从只顾埋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通情达理!生:我觉得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师:喜欢这首词吗?这首词还被音乐示谱成曲子进行演唱呢!想听听吗?(放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结束。三、总结:(1)注重阅读感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

7、。在第二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静心默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活跃,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运用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2)注重培养学生课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