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12024
大小:3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6
《强化语言品悟的有效途径,jiangzhen.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强化语言品悟的有效途径【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新的理念,明确了语文的教改和教学的主导方向。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及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悟训练,由认读蓄情——品读酿情——创新泻情,这一途径逐步深入,语文课才有“味”。【关键词】:语言品悟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
2、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新的理念,明确了语文的教改和教学的主导方向。从工具性角度出发,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功能和表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人文性出发,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语文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且语文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文化功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必须是统一的。因此,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
3、反映的思想性及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不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特点等,如何能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如果仅仅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特点,不去发掘它的深层意义,字、词、句、篇就会因此而失去光泽。由此可知,语文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
4、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而长期以来,我们却常常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而忽略了作为创造思维决定因素的直觉思维的价值,用理性肢解了学生知觉的审美感悟,使课文教学流于形式,显得空洞无效。其实课文作品本身就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多义性,这正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地方。大致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字,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而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方式;另一方面,语言的直觉是十分奇妙的,只要有了
5、充足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那么在读写时践中,就不需要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只有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悟训练,语文课才有“味”。第一步认读蓄情阶段。为泛读,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感知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态度。在教学中可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受力。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熟读、诵读课文,要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知识、读出节奏、读出兴趣。
6、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领略到语言的表达技巧,"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读的方式因人、因材而异。常用的朗读方式有:默读和诵读,范读和领读,个人读和分组读,齐声读和接力读等等。议论文、说明文重默读,要求快速理清文章脉络,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使范文的精彩之处潜移默化变成自己的语言,唤醒内心潜在的情感;而诗、散文则重诵读,熟读成诵,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汇,更增强了自己遣词造句、准确达意的能力。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语言凝练形象,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适宜于运用朗读的方式去感知。倘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借助表情,就能加深对作品内涵和感情基调的
7、把握,进而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文言文教学,就适当采用诵读方式去感知,以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和时代隔阂。第二步品读酿情阶段。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后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即理解。品读就是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
8、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