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在历练中成长.doc

磨课——在历练中成长.doc

ID:54991239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磨课——在历练中成长.doc_第1页
磨课——在历练中成长.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磨课——在历练中成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磨课——在历练中成长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焦老师《怎样“磨课”》的讲座,更深深感到磨课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以前我偶尔听了几位老师的磨课,对磨课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真正到了自己打磨优质课堂的时候,心中自然忐忑不安。在那次《核舟记》磨课中,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对策,修改导学案,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导学案,一次次课堂生成的问题中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将这次磨课的感受总结如下:一、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特别是年轻

2、一个充分展示和锻炼成长的机会。以往我们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是较肤浅的,每学期一人一堂教研课,各自为阵,很少交流,更谈不上合作探究,因此造成了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投师无门,问师无路,只能闭门造车。因此也就不足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了。这次磨课,县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以分学科,分年段为主要形式开展磨课。这样一来各小组的人数不多,相互之间又比较熟悉教材。因此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

3、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已经是深入人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了。但我考虑到本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及文言文学习能力,在第一次上课时,基本采取了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没有让学生分组探究。虽然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知识落实也很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太符合现在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老师

4、们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分组探究的教学情况。第二次上课时,我进行了分组探究的尝试。一个突出问题出现了,学生基础不太牢固,自主探究时用时太多,结果未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后的评课中,我一度想放弃分组探究的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基本的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太缺乏了。但在各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对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细讲的课文内容讲解解脱出来,节省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探讨,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能解答的,全班大组解答。在第三次上课时,基本上将第一次课与第二次课的优点揉和在了一起,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绘画(画核

5、舟)、表演(表演苏轼和黄庭坚读书的位置和神情姿态、模仿佛印、舟尾舟子的神情举止)、题字等活动融合进去,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次磨课,使我充分认识到不管学生基础怎样,只要动动脑筋,把课堂还给学生会有意外的收获等着你。二、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核舟记》这篇文章重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核舟雕刻者构思的精妙、雕刻技艺的高超。在第一次上课时,重视基础知识的解决;到了第二次上课分组探究

6、后,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一长,探讨到最关键的设计之“奇巧”时,下课铃声就令人心惊的响起来了。一节课既要有分组探究,又要完成教学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权衡再三,决定把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调动起来了。毕竟,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三、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及时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透过《核舟记》这篇文章,我们发现核舟雕刻者心思缜密,设计独特,技艺高超;文章作者,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更难得的是他用严密的思维、精妙的描写,将一片说明性的文字写得精彩纷呈,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这些都易让学

7、习者产生兴趣。但因为是文言文,学生看到,心中就不由得发怵。所以较者应积极引导学生、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让学生丢下包袱,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也感受到了大胆尝试分组探究式教学的乐趣。磨课确实是给我校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让我看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产生了一些困惑,特别是同一堂课教师反复的上,教师的激情是否还在?若在一些较小的学校,重复地上同一堂课,学生的情趣还在吗?缺少情的课堂如何开展?但“磨课”的功绩是肯定的,如

8、何行之有效,做得更好?衷心祝愿“磨课”活动越走越远,路越走越亮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