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85010
大小:14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5
《《三颗枸杞豆》教案、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制人:顾小莉审核人:批准人:使用日期:《三颗枸杞豆》学案No:班级小组姓名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本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2.领会“我”这一形象的特点,以及“三叔”对我的影响。(难点)3.体会“珍惜童年时光,把握金色年华”的主题。预习案:1.自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枸杞( )烦躁( ) 绺( ) 叶鞘( ) 鲜为人知( ) 殷红( )腻味( ) 颓唐( ) 擎( )蚱蜢( ) 蹑手蹑脚( ) 口头禅( )2.自主学习,质疑问难。1)你觉得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三颗枸杞豆”为题?2)一个出名的“淘气鬼”为什么能够
2、成为植物学家呢?这是课文开头留给读者的悬念。通读全文后,请对此作出更详细的猜测,并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示例:“我”从这三个“〇”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我”迈出的第一步会是什么呢?3)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疑问,请将你的困惑写在这里,并尝试寻找你认为可行的解答。探究案:探究一:初涉文本,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通过、、、、、、故事,告诉我们、、、、、、道理。)2)“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我”童年的乐园是什么?它“快乐”在哪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探究二:小组合作,情景再现。(体会文章人物,互学、群
3、学)1)三叔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一生?三叔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试用成语概括)2)找出文中三叔的笑,找出三叔每次笑的原因。7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制人:顾小莉审核人:批准人:使用日期:3)主人公“我”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内容:①遇见三叔前的“我”:②第一次遇见三叔,“我”的变化:③第二次遇见三叔,“我”的变化:④收到三颗枸杞豆后的“我”:训练案:1.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先交代“我”是,但小时候却是,形成悬念,引出回忆;然后按顺序记叙了;最后写自己转而勤奋好学。2.课文描写景物、任务的外貌、神态等十分生动形象,请你在文中画出这些语句(最好能作适当批注),然后选择你认为最生动的语句和同
4、学交流(写下你的交流结果)。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美文,学习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2.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探究案:探究一:再读课文,质疑探究。(品味文章语言)1)阅读课文7、8两节,想一想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阅读课文第10节,思考下列问题: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征,有何作用?3)第48节提到太阳,他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何含义4)“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6)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7)如何理解文中的三颗枸杞豆的含义?对三叔而言:对“我”而言:探究二:理解文章的基础
5、上,展开想象,拓展延伸。(领会人物情感,珍惜童年时光)1)痛苦着三叔的痛苦a、三叔一生最痛苦的是什么?b、假如时光能倒流,三叔会是怎样的一个人?7初一语文导学案编制人:顾小莉审核人:批准人:使用日期:2)幸运着“我”的幸运a、如果“我”不遇到三叔,我的一生将会怎样?b、三叔为什么能感化“我”?3)回味现实中的我(课堂讨论,学生自圆其说。)a、我们生活中有“三叔”吗?如果没有我们该怎么办?b、你想过抓住生活中的“太阳”了吗?今后该怎么办?训练案:120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0分A.枸杞(gǒuqǐ) 蚱蜢(zhàměng)
6、 叶鞘(xiāo)B.诱人(xiù) 蹑手蹑脚(niè) 一绺(liǔ)C.耳坠(zhuì) 擎着(jìng) 花蕊(ruǐ)D.香蒿(hāo) 缝隙(xì) 鲜为人知(xiǎn)2.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0分A.训斥和拳头,确实使我乖乖地上了几天学,但没有几天,我经过小树林的时候,又旧病复发了。(原有的毛病又发作,这里比喻原先到山谷里的树林里玩的想法现在又产生了。)B.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原指水漫山,这里指春天的气息很浓,到处充满
7、春的气息。)C.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事先潜藏起来,准备给对方出其不意的一击。)D.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诡计多端,不可信任。)3.填空:25分《三颗枸杞豆》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用___________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