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81108
大小:273.9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7
《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诗词曲的抒情艺术-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毒∞嚣甄磊懑麟再现了三代女主人有血有肉的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的描绘中,有正面实写,也有侧面虚绘。围绕着阁子的人与事跃然纸上,处处透露出作者的对人性的张扬。本来是“南北为一”的大家庭,因为“诸父异爨”而分崩离析,造成了“客逾庖而宴”的尴尬局面。这里有作者对往昔和睦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大家庭分裂后的惋惜,在这种“可悲”的惋惜中,不正包含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吗?作者通过家中“老妪”的回忆,侧面描写母亲与姐姐的母子连心,“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读之让人潸然泪下。下文又用正面实写的方式,回忆祖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
2、昨日。”处处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对祖母的深切怀念,这些怀念是作者对人性的美好歌颂。文章的最后一段补叙妻子的事迹,曾有人认为这是一段多余的笔墨,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过人之处。母亲是与自己最近的人之一,可是,在作者八岁的时候,她已不幸仙逝,对母亲的印象,作者是模糊的。祖母虽然对自己关怀备至,但作者的仕途并不顺畅,单进士及第,作者就付出了八次代价,所以,与祖母毕竟还隔着一代人。只有“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妻子才是和自己最近的女人,再者,只有写了妻子,才能使祖母、母亲、妻子,构成完整的项脊轩中三代女主人的形象,使得文章记人上富有连续性。作者对妻子的回忆,寥寥数语,却十分传神。有对“
3、古事”、“学书”的兴趣爱好,可以想象妻子不仅仅是古代传统妇女,也许是一位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才女。从“述诸小妹语”,可以看出,作者和妻子之间举案齐眉的感情,以至于“妻死,室坏不修”。用作者在亲人离去,室坏不修的懒散和百无聊赖,“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的离弃,和首段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生活构成对比,从反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和对人性美的赞扬。总之,《项脊轩志》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隽永,读之满口余香,无怪乎作为归有光在文章风格上的敌手王世贞,读了此文后都不得不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归太仆赞序》)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诗词曲的抒情
4、艺术◇刘雯莉《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问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仔细研读课文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Univer.~tyEntrancedm少,诸如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深情厚意而又继承了中国“委婉”风格熏陶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的方式内敛地表达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5、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有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替莺莺忧恨。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融人词人对如画江【l1不变而历史更迭的感叹。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
6、,此处不冉赘述。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典故抒情。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此句即蕴含着莺莺盼望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词人首推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国事凋敝的悲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壮志难酬之愤;“书咄咄,且休休,一匠⋯壑也』xL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借殷浩与司徒空之事书写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蕴含的岁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鉴赏需要广博的阅读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验到诗人、涧人欲讲而未明讲的无尽情意。此外,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作品的“蕴”,《长亭送别》中,王实甫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