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52045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4
《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整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整合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而且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认知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信息技术如何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最大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自己的体会。一、与教科文本的整合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现在的品德教材呈现形式活泼,强调从儿
2、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然而,教材毕竟有它的局限性,无法产生声音和画面,引发学生的情感波动。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文本的整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如何实施呢?一是再现真实情景。如教学《祖国妈妈的生日》(人教版下同一上)一年级学生对国庆节比较陌生,教材上图片第一张是开国大典,其余都是讲祖国儿女如何庆祝祖国妈妈生日的。教学时如果单从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感知,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所以此时如果利用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的盛况,再现当时的真实
3、情景,不但会让学生知道祖国生日的由来,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庆活动的隆重、热烈和喜悦,体会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二是缩短时空距离。如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六上)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山河破碎,但这些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材中的照片、画面难以使学生体验到中国被受辱的那种情感,所以此时播放一些圆明圆被焚烧、中国国宝被掳夺、南京大屠杀等课件,可缩短时空距离,增强学生的真实感,易激起学生的愤慨,体验那时民众心中的悲愤心情。三是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脑子里无法形成印象,当然进行的一系列
4、明理的思维活动也很难活跃,因此,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抽象为形象。如教学《规则在哪里》(三上)一课,而“规则”这个概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教学难点之一。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画面制作成课件,如马路上的规则、学校里的规则、商店里的规则等,变静止为动态,帮助学生认识规则一词的含义,这样使学生对规则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规则的理解和体验。二、与生活资源的整合延展课堂的空间界限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在教学中导入阶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运用教学媒体无疑是最佳方法。在
5、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二下)导入新课时,教师介绍完鸟的节日——爱鸟节后,运用教学媒介播放了一段视听歌曲《小黄鹂做早操》。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拓展了学生的空间界限,学生边看边听,随着优美的旋律边唱边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心中爱鸟、护鸟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下面的学习为什么要保护有益动物?怎样保护有益动物?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可使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
6、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三、与行为体验的整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理论的传授,并不意味着学生会由此形成道德观念,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不能靠一时一事,需长期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成为自然、稳固的习惯。因此,在总结实践阶段,要让学生把从真实的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展开议论、思辨,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老师在这个阶段,更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超越时空界限的事例展现给学生,触动学生的道德
7、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上)后,老师展示一些图片:小明平时自己叠衣服、小兰按时听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服等。这样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标准的行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让学生效仿,从而达到标准明确,先仿后行的目的。同时也让课堂不拘泥于课本,延展了课堂的时空范围,使多媒体确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与课堂评价的整合加强正确的行为认识在加强学生的行为实践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及具体的行为指导方式。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
8、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道德认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