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89037
大小:233.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7-12-13
《儿童情绪障碍及其干预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保健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Freud:出生时就有强烈的感情;Watson:爱、怒和怕;Bridges: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弥漫的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状态,通过成熟和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会渐渐分化。(2)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3)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4)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
2、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的发展0-3个月:对人无差别的反应3-6个月:对人有选择的反应6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依恋的类型Ainsworth将依恋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三种类型。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的区别(1)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2)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3)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4)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5)儿童期情
3、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一、儿童离别焦虑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且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病因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理论,替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自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单卵双生的焦虑患病率可达50%。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认为,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
4、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分离。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各种躯体症状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散患儿注意力行为强化治
5、疗药物治疗二、学校恐怖症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怖症(phobia)。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怖症分为三类:(1)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2)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3)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儿童期恐怖症不象在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schoolphobia)原因1.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
6、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女孩,多见于5-7岁、11岁和14岁这三个入学、升学的关键时期。诱因是学习失败、在学校受批评、受到挫折等。开始表现为上学很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走,要家长满足自己提出的某些条件;有的患儿答应去学校,可
7、是一到学校或者接近学校时就逃走;有的宁可自己自己待在家中学习、做功课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有时患儿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多数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的许诺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甚至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不会出现外出、惹是生非等反社会行为。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
8、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第三,分析患儿上学的可能性。第四,根据情况安排上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