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23472
大小:14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20
《高考论语整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高考《论语》阅读复习一.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n身正(统治者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出榜样)n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n文德(仁义礼乐的政治教化。富民教民,节用爱人,争取信任(民信),反对暴政,提倡教化)重点问题1.“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
2、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即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
3、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n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n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3.先富后教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提倡“富之”是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是基础;主张以“礼”治国,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养成
4、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n——“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n——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追求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n——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二.克己复礼“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
5、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n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n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n复礼办法(克己,正名)重要问题1.“礼”的内涵n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以“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巩固社会秩序)n二是个人之礼。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n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
6、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n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n“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n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n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n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
7、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4.“孝悌”之情n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n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
8、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n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n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n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n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重要问题1.“知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