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

ID:54600938

大小:1.85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5-03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_第1页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_第2页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_第3页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_第4页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识与争议 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外法学PekingUniversityLawJournalVo1.26,No.4(2014)PP.845—882共识与争议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李富鹏摘要“天坛宪草”之孔教入宪,既关涉最宏大的时代变换,又触及最微小之个体心灵,因此引起当时最激烈的立宪争议并泛溢于社会各界。本文试图利用天坛制宪的原始史料,走进制宪语境,梳理双方之共识与争议,以发现孔教入宪的历史语境、时代问题与解决方案,即孔教入宪的发生机制与规范结构。孔教入宪的制宪讨论凸显了近代立宪者对民性与国情的判断,在“民国理想”与“国民现状

2、”的巨大“势差”中,“教”的提升、整合与支撑功能被不断强调。只要“势差”不变,“教”的发生机制就必然内嵌于宪法之中,并具体落实为可接受的宪法规范,发挥其独特的功能而且,“教”的规范结构形成了近代中国宪法的核心功能,凸显了近代中国宪法的二元正当性以及中国近代转型的复杂与艰巨。关键词天坛宪草孔教入宪国教国家教化国民教育引言:问题与分析框架“天坛宪草”之孔教人宪是传统中国与近代宪法的一次激烈的真实相遇,其中不仅存在“时间”的承继与错位,更有着“空间”的竞争与融入。面对古今中西对接中的孔教人宪,研究者往往陷入“前后左右

3、”的评价体系:前进与落后,激进与保守,从而形成不同宪法理念(自由主义宪法与儒家宪法)的尖锐对峙。*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历史一再重复,当革命党将“主义”(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写入宪法,我们不禁反问,这是保守还是激进?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权威主义对自由宪法的降伏,还是根据自由主义的宪法原则,直接判定它们并不属于宪法?党派不同,时局相异,宪法文本与立宪实践却保持高度的重复性。这无疑一再提示我们应跳出一元进化之下的二元研究范式,去贴近事情本身。如果我们并不狭居晚辈的后知后觉,甚而用拿来之主义武

4、断低估前辈立宪者的智识,我们似乎应该省察宪法文本背后那一贯的立宪意图,以及立宪过程所抽象的跨越时期的需求。换言之,我们是否能够突破“孔教”、“国教”、“宗教”等诸多概念的表层语义纷争,而发现作为功能性的“教”(主义)本身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时代问题的内在关联?“国教”(主义)不断引起立宪争议并成功化为宪法文本的“发生机制”到底是什么?通过“发生机制”,“国教”(主义)最终又以怎样的宪法规范形式回应和落实这一时代需求?不同的宪法规范之间又有着怎样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张力,甚至导致宪法功能的独特改变?这些问题正是本文

5、的研究初衷。为了贴近事情本身,只有阅读“天坛宪草”制宪记录的原始史料,才能进入立宪的具体语境,发掘当时立宪者所关注、抽象、选取和编织的历史语境,所提出的时代问题,以及相应之解决方案。并且,在阅读制宪史料的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克制,尽量让史料自为的流动和表达,以生成适合自身的解释框架和表述逻辑。对于立宪论辨,双方争议最容易吸引眼球,但阅读立宪论辨记录,正如沧海观澜,既要分辨激扬之风浪(争议),又要透视隐伏之潜流(转变),更要深玩平稳之水床(共识)。无共识,则无辩论的可能;无争议,则无辩论的必要;无转变,则无论辨的

6、指向。因此,本研究以“共识”与“争议”的论辩结构,作为对上述核心追问的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共识”正是双方共享的历史语境与时代问题,是所谓的“发生机制”一再发生作用的基础。“争议”则是对于共识性的时代问题的不同解决,是“发生机制”的具体落实。因此,“共识”与“争议”的分析框架,不仅取材于立宪语境中的史料特点,更与本文的核心追问有着深切的关联。下文试图沿着上述思路对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作出有益的推进。一、共识:孔教人宪的发生机制(一)民国与国民辛亥革命虽起于偶然,却撬动了庞大而虚弱的清帝国。随之,滦州兵谏、南北议

7、和、清帝退位、推位袁氏,各方派系保持着惊人的审慎克制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平稳交接和国家政体的彻底革新——诞生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于内战外患之中,做到了国民的最少牺牲和国土的最大保育。但是,此“光芒万丈”的共和民国却掉头驶人风雨,经历袁氏复辟、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之顿挫,“于五年之间,由创始而变乱,而中兴,可谓剧矣”。民元国会与“天坛宪草”的命运亦随着国运而曲折,因袁世凯之解散国会和复辟失败·846·共识与争议而界分为前后两期:1913年4月国会成立,至同年11月解散;1916年8月恢复国会

8、,至1917年5月,不足一年。在欢送南方议员北上再襄国会的宴会上,孙中山自问自答地陈说了很多心里话,他首先解释了为何定国号为“民国”,即“民国”的意义与使命。诸君知中华民国之意义乎?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日中华民国?⋯⋯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20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於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进而抵於直接民权之域。⋯⋯如是数年,必有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