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69904
大小:2.94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30
《与宪之先生论弘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文p化rD洋@史可法#与宪之先生论弘光#宪之先生好我是个爱好历史的后辈一直存着妄念想给您写封信.探讨弘光朝在扬州的部署得失。第一次写信给大人物.庄子有云.夏虫不可以语冰.因为我的见识短浅.语言有不周之处,希望您能谅解。毕竟我等升斗小民.每日狗苟蝇营.很难理解大人物的胸怀。一切还是要从扬州说起,扬州是您的道德巅峰也是为政终点。这个地点.也一定是您有所避讳的,这也是我所顾虑的.因而在落笔前诚惶诚恐了许久。按照现代的习惯,我应该叫您史可法.在您那个年代.这种称呼可谓大不恭敬.称您宪之先生.自以为最为恰当.不亢不卑,还显得很有文化。国人称呼古人.如果身有官职,尤其做了大
2、官者.时常直呼官位彰显尊崇.譬如杜甫叫杜工部.周恩来为周总理,按照您的官职可以叫您史阁部.但在对话前先罩上这种称谓自以为有点谄媚您从来不缺后世的赞誉,数点梅花亡国泪,两分明月故臣心。我们的教科书上称您为民族英雄.南明给您的谥号为忠靖.靖是平定,谋议的意思.窃以为这个字您当不上,清王朝为您奉上的谥号是忠正,则恰如其分.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是敌人.忠和正这两个字,是您最可贵的品质。而历史总开着恶意的玩笑那些为清王朝打下江山的汉臣.且不说吴三桂、李成栋之流的三姓家奴降而后叛.毫无节操.即使范文程、洪承畴这几个为清王朝问鼎中原立下奇功的汉臣最后都入了清史的贰臣传.想来真是讽刺
3、。盘化·专题IPAGE08,:1扬州十日是场屠杀.使整个城市陷入修罗界.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多数来自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作为扬州大劫的生还者,他用小说家的手笔,记载了扬州之难。这场劫难的主角,是普通民众据说死于大屠杀者达六十万人,这个数字不够严谨,存在争议.而且不再会有准确的答案.中国人喜欢约数,在统计方面缺乏严谨.这与国民性有关.我们的书画是写意的.书法也是.而西方恰恰相反,在现代社会里.便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对民众实施大屠杀,效果往往会立竿见影,文人说施暴会激发反抗者的斗志.全然是屁话.这些腐儒之见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事实上老百姓都怕死
4、.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就是贪生怕死之徒同是南明东林党人的代表人物,钱谦益对人1'4=T解得更透彻.他对清军的统帅多铎说,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空谈者误国,这句话诚不我欺。扬州之后便是南京的不战而降,很难说这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六十万扬州人的死,保全了南京城内的秦淮烟柳,可以说扬卅1人民的死亡源自命运,可宪之先生却担纲了道德审判员的角色。宪之先生在扬州城内,就做好了殉国的准备,您在扬州城里,对着百姓们说,内由一人当之不累百姓。这句话赢得一片喝彩却是句不折不扣的废话.而这片喝彩声,就是无数个庶民的嘲讽。那些死到临头的人,还心存侥幸.妄图成为局外人。宪之先生,晚
5、辈认为草民的尊严,以活着为标准,忍辱负重都要坚持活下去.而先生追求的道,和匹夫们在这个动乱时代的基本生存是相悖的,至少当时是。扬州保卫战名声很大.其实没有几天,作为一个大城,如此快的失陷,暴露了宪之先生最大的毛病.请允许我用了志大才疏这四个字,我知道这很不恰当您肯定有才能,这些才能会体现在道德文章.诗词歌赋.而不是治国治军拿嘉定保卫战做比较.清军征服扬州是何等轻易.而嘉定无论是城防军队、官衔.以及周遭环境的险恶,都远远难于扬州。区别在于.宪之先生没能蛊惑庸众而嘉定城充分调动了民心文脉、节操这都是屁话真正触动灵魂的,就是那几根头发。您在扬州保卫战前后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6、这些错误汇总在一起.造成了扬州劫难,南京失陷.以及弘光朝的覆灭。PA0E085专题都说南方人不擅长短兵相接.在明代的江南.民风有点奇特的剽悍,打架不在行,打嘴架很厉害。读书人傻起来,气节两字首当其中.失身事小.失节事大.况且东林党大本营在江南,影响了不少文盲和半文盲.沾染了读书人才有的毛病读书人抵挡的方式很独特,总结起来是四个字死给你看”I江南的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精彩而又很普世的对话甚至还出现在很多行政公务工作者的墙头端正裱框。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7”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
7、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在北方人看来觉得是俩精神病在对话,而在江南之地,却是深有群众基础的。南明弘光朝的覆灭晚辈认为宪之先生有责任。乱世需奸雄.汉代能苟延残喘.曹操功莫大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乱世用人当学曹孟德.唯才是举为上策.而您完全是在和稀泥.首先是在拥立福王、璐王间首鼠两端,搞出了惠王即位的中庸之策,其结果是四镇当权,马士英乘虚而入。明亡国根本在于党争,东林和浙齐楚党东林和阉党.长期门第之见,让党争远超过了国仇,宪之先生是左忠毅公门生.自然是东林血脉,可在国家将亡之际.难舍门户之见,故意选择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