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

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

ID:54592672

大小:211.1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2

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_第1页
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_第2页
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6北方蚕业2013,34(4)·行业探索·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唐小兰陈伟国戴建忠(1.海宁市周王庙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宁314407;2.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摘要介绍了海宁市蚕桑产业的发展概况和蚕俗文化的历史遗存,分析了蚕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建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稳固发展蚕桑基地的关系。关键词蚕俗文化蚕桑基地遗产保护生态园建设蚕文化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以及近代工业的起t,1969年总产蚕茧超过5000t,1974年达到步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8000t,1

2、985年首次超过10000i,1992年达到速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传统技艺却濒临灭了16000t,2001年产茧18000t,为历史之最;上绝。与此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世纪90年代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7333hm左加速了蕴藏于民间的蚕文化的衰落。近年来,保右,蚕茧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这护蚕文化的呼声渐高,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政府部是海宁蚕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中1992年饲养门的关注。海宁市作为全国蚕桑主产区,保存了蚕种达到历史最高53万张。丰富的蚕文化习俗,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多年的研新世纪以来,与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海宁蚕桑讨筹划,启动了列人

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蚕丝业逐年滑坡,到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下降到产业基地保护项目,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5400hm。,养蚕农户6万户,蚕种饲养量13.8万的活力。张,蚕茧总产量6100i,蚕茧产值2.4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1海宁市蚕桑产业历史概况2海宁蚕文化资源优势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面积731km,东距上海100km,西与杭州接壤,南临2.1海宁的蚕俗文化资源钱塘江,百里钱塘沿线均可观潮。2012年全市户蚕桑丝织是与环境最为相适合的传统产业,籍人口6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9364元,居全曾经是海宁经济的重要支柱。海宁自古就是江南省前列。的

4、“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主产种桑养蚕是海宁的传统产业。据海宁市志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育苗、制种、养蚕、缫丝和织载,远在汉代海昌(现海宁境)已有栽桑育蚕,唐代绸等配套完善的茧丝绸产业链。同时,蚕桑丝绸海宁蚕丝作为贡品之一,南宋时期海宁蚕桑有了是海宁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较大发展,明清两代“蚕利十倍于耕”、“蚕熟半年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粮”等说法反映了当时海宁蚕桑在农业经济中的动,有着深厚的积淀、完整的延续和典型的代表。地位。1929年,海宁桑园面积23333hm。,占耕至今,海宁当地还保存丰富的蚕桑文化和民俗,如地

5、面积的51.4,达历史之最,养蚕农户7.5万大年初一扫蚕花地、新年里唱《马鸣王》、二月初八户,平均每户蚕农有桑地0.31hm,蚕茧总产量轧太平、清明前做蚕花红(皮影戏)、养蚕前请蚕花5500t。抗战开始后蚕桑业遭受严重摧残,到王圣、正清明轧蚕花、送葬盘蚕花、看蚕忌讳、蚕上1949年海宁总产蚕茧仅1350t。解放以后蚕桑蔟时望蚕讯等等,其中的皮影戏、扫蚕花地、灯彩生产得到逐渐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代蚕茧近2500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收稿日期:201311-26作者简介:唐小兰(1979一),女,农艺师,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行业探索·唐小兰等:保护蚕俗文化稳

6、定蚕桑基地47在海宁市袁花、黄湾等地的二月初五、二月初文化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普及的八轧太平等庙会活动流传至今,不仅为春蚕饲养现代,许多蚕俗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历史政治前的农具、蚕具交易提供了极大方便,更在从中交方面的原因更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蜕变。在现代信流了生产信息,祈求蚕花太平。可见这一蚕俗活息社会环境下,农民已经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动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文化活动可供选择,自然会渐渐远离传统文化习2.2海宁蚕桑的史料价值俗。几千年的栽桑养蚕,总结完善了成熟的生产3.2传统蚕俗文化的传承渠道十分狭窄技术,其中有些还延续至今。如桑苗袋接技术发以

7、现代人的语境来讨论融于农民生产生活的明于海宁一带,是目前嫁接桑苗生产中成本最低、各种传统习俗,可以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但在实际最快捷的方法。在传统农业时期,针对海宁河网发生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如此高度的认识。因此,地带的特点,形成了桑、田交叉搭配的耕作形式,这些传统习俗真正以书面资料记载下来的极少,与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有异曲同工之妙。基本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有些云龙村是海宁的重点蚕桑产区,上世纪70年是基于心理的、信念的因素,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代后采用“三增、四改”的办法,即增株、增拳、增条思维和行为,有时候我们知道某种说法或做法,但和改高杆为无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