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417213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6
《浅谈历史教学案例有效使用的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历史教学案例有效使用的方法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刘小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很好检测本节教学知识点识记和理解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能培养学生运用当堂课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本人就教学案例有效使用谈谈注意的问题。一堂历史课进行知识传授后,教师应展示教学案例,首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给足够时间预习案例,尽快从图表和材料中获取信息,或亲临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材料,让学生对教学案例心中有数,有助于后阶段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
2、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学习化学没有积极性,不愿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学习和应
3、用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设计问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能更充分地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2、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情趣。3、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针对本单元或者本课时的重点难点。4、问题情境最好具有多元性,不止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创设情景,要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考虑。5、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6、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教学案例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
4、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历史问题。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供教师挖掘来作为问题情境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从有趣的实验现象中整理线索,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材料,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第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教学案例找到解决问题答案,展示观点。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5、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亮点,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
6、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以下情形: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要合理地进行学生学习小组的分配,尽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在组合小组成员时要让学习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搭配;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反应较快的与思维反应相对较慢的搭配;爱发言的同学与不爱发言的组合在一起。只有分组合理、科学,让同学间的气质差异形成互补,才能让小组有很强的亲和力,从而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真正融入到小组中,使得小组内学习活动的开展确实有意义、有效果。做到了组间同质,是为了让小组同时竞争更具有公正、公平性,也更具有挑战性。 2、控制好学生的讨论进程 。学生
7、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学生讨论的进程,尽力克服掉以下几种情况,否则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收不到真正的实效。 (1)一放不收(讨论时间过长耽误教学进程)。(2)一放即收(学生还未认真思考,未想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时间太短,刚布置学生讨论,教师马上就公布正确答案)。(3)只让学生讨论,而不让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4)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不组织其他同学认真仔细的聆听,细致地品味分析(5)老师表面上组织学生讨论,而实质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