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

ID:54376174

大小:560.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01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_第1页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_第2页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_第3页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_第4页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基于教育目的之考察口徐超富姚尧转义:本义——道德人格之善(善良);第一义的转义一健全人格之善(完善);第二义的转义——社会性的人格之“完善”【l】【P)。在现代语境下,教育摘要: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是指以影晌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笔者曾在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一文中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出:“大凡一项活动只要对人的灵魂有触动,人性有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菩的理念、德性、向善,思想有启迪,觉悟有提升,

2、思维有变化,行为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有向美,知识有长进,能力有发展,体能有改进,我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们认为这项活动就产生了积极作用,发生了积极影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响,产生了教育效果,具有教育性”【2j。本文试图根关键词:大学科学研究;教育性;教育目的据上述定义,探讨大学科学研究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特殊表征,并以此来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意蕴。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3—002

3、2-07一、科学研究“德”之意蕴收稿日期:2014—01—26所谓“德”,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德就是道德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省级之德,德行之德,德性之德,美德之德。广义的德育一般资助课题“西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博弈及其启示”(XJK013BBJ003)。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作者简介:徐超富(1963一),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主要指道德教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育。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似乎很难明显地看到科学研究的这一

4、功用。但在现实中,我们仍然可以隐约地感觉到科学研究的这一意蕴。不过,它并不清晰可见,而是在现象的背后、表象的深层,处于模糊朦关于教育一词,中西各有其渊源。西方有些胧之中,需要去挖掘,人对它的感觉,只能意会不民族的“教育”一词,如英文education、法文能言传。古今中外,德育一直被教育家们视为育人的Educationhe,都源于古拉丁语Educare。Educare核心。例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生从未开设过德育一词由E(出)~lducare(引)构成,其原义为“引课,但是将德育理念巧妙地渗透到一切课程之中;出”;德文Erziehung~1]由Zucht(训育)与Zieh

5、en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也曾写道“德胜才谓之君(牵引)两词构成,也有引出之义。在汉语中,“教子,才胜德谓之小;赫尔巴特在著名的教育性教育”一词连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孟子》的“得天下英学原则中提出,如果智育中失去了德育,就好比失去才而教育之”,而古汉语常以单音词表达指称的对了目的的手段。可见,道德之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象,其原义是“教之,育之”。结合中西教育一词的要性。词义及其演进,教育之义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两次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求知与探求真理。求<<<220000I再论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知越多,真理越明,那么,柏拉图所谓的“善之根源”若依此逻辑,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6、亦即尊重自然之也就越坚实越丰满。柏氏认为,“善”是知识和真德性。因此,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其德性尤理的根源,“善”的理念是具有太阳般崇高的地位其是科学德性也必定会得到不断地修炼、臻美和升(P45)。他认为理念只能通过理性来认识,科学研究华。不仅需要理性,而且还能训练和发达理性。因此,在传统思维中,道德教育一般是伦理学等人文受到训练和发达的理性显然可以更丰富和深刻地社会科学甚至宗教的职责,自然科学与之相差甚认识柏氏“善”的理念。不过,“善”理念不等于善。远。但伊壁鸠鲁却认为物理学对自然的研究是为伦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实践也需要理论来指导。没理学服务(P76)。因为只有

7、了解自然万物的本性,有“善”的理念何来善与善行?才能具有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知识,才“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哲学论断。能真正地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享受无疵的快既然是知识,当然可教。柏氏也认为,一个人在以善乐。可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的知识作指导,以理性控制欲望的情况下,他才不.对于科学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既是一种会作恶,既然不作恶,那么应该是向善的,至少也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多科学家日复一日、是不恶不善的【3】(P50)。柏氏还认为“善”是最高的德年复一年在实验室工作,实验已经成了他生活的行。苏格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