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论当代新儒学的另一发展路向.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卷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论当代新儒学的另一发展路向—蒋庆内容提要,,当代新儒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氏族情神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未能开出新外王当代新儒学要开出新外王就必须走出心性儒学。,在儒学的大传统中寻找另外一条发展路向这就是政治儒学政治儒学是儒学传,,统中的经学春秋公羊学其特征就是解决政治问题是儒学传统中的外王之一,学石本文力图证明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新一,。,,儒学在理路上应有的发展当代新儒学只有走向政治儒学才能开出新外王克服孺学
2、在当代遇到的最大危机与挑战。一,,,关键词新孺学心性儒学政治孺学春秋公羊学。,,新儒学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人们一开始激烈反对后来逐渐同,。,情最后认同接受就连反对新儒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新儒学是当代中国学坛上一支举。,,足重轻的学术力量但是无庸讳言新儒学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受到来自学术界各个方面的猛烈批评。其中大部分批评都集中在新儒学的外王问题上。这些批评都是来自儒学传,统之外虽然有的批评尚能做到客观公玛但在解决新儒学面临的问题上则往往不得要。,,,领甚至偏颇错谬因此要真正做到中肯地批评新儒学并正确地解决新儒学所面临的
3、问题,就必须从儒学传统的内部来批评新儒熟即进行儒学的自我批评。这正是本文撰写的。,,目的本文力图站在儒学自身的传统上通过胜新儒学的批判来发展新儒学完善新儒学解决新儒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所遇到的新问题,即开出新外王的问题。,:任何一种历史上出现过的伟大文化都必须包含着两个部分一是透显出深植于人生;,命深处的夭道性理一是将此天道性理落实到人间社会形成体现此天道性理的文物典章。、、、,制度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甚至以出世间为特征的印度文。,化都不能例外如果一种文化只在人的生命深处透显出天道性理而不能将此天道性理外。。本文于
4、199。年12月收到作者系深圳行政学院讲师第期i蒋庆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化为具体的文物典章制度即不能在具体的文物典章制度中体现出天道性理的价值这种,文化就是残缺不全的文化这种残缺不全的文化最后会因为得不到具体的文物典章制度的。,滋养而衰萎死亡这是因为个人的身心性命固然能支撑住天道性理但支撑不住整个的人类,,文化人类文化只有建立在内在生命与具体的文物典章制度相结合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天道。,性理的外化形式上才能存在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伟大文化都曾积极地去制定文物。,,,典章制度建立天道性理的外化形式造就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但
5、是以此来衡量,当代新儒家我们发现当代新儒家只能在生命中透显出天道性理而未能将此天道性理落实。,,到中国社会因而不能在中国建成体现此天道性理的文物典章制度鉴于此我们不能不,!说新儒家代表的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文化不能不沉痛地指出新儒学面临着衰亡的危险用“”。,,儒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新儒学未能开出新外王仍然有可能成为绝学这是当代新儒,,学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研究当代新儒学不能回避的最大课题而要了解当代新儒学面临的这一危机,就必须首先了解当代新儒学的性质。夕夕当代新儒学可以概括地称为生命儒学或心性儒学这是因为当代新儒学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
6、生命与心性用哲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个人的存在形上的本体和以生命心性为归依的抽象的历史文化。这从唐君毅的代表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牟宗三的代表作、,。《心体与性体》《政道与治道》等新儒学的经典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兹不具引新儒学关,,,心生命心性是儒学的本来之义本无可厚非但新儒学在关注生命与心性时出于孤臣孽,子的激愤心情表现出了一种极端化的倾向这种极端化的倾向使新儒学不能越出生命与、,,心性一步而是萎缩在生命与心性的领域内优游涵泳潜沉玩索最终未能开出新儒学所希望开出的新外王(牟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一书中已经看到新儒学最紧迫的任务是,“
7、”,开出新外王即本儒家骨干转出政道但牟先生以后的学术研究并未在此一问题上用,“”,,心而是为了彻法源底转到了生命与心性上新儒学开出新外王的一占契机从此熄减殊为可惜)。当代新儒学在生命与心性上表现出来的极端化倾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极端个人化倾向。,新儒学关注生命与心性而生命与心性是纯属个人的事新儒学把儒学只看成是成圣,,成德之学认为儒学的最大功能只在于完善个人的生命人格在于实现个人生命深处的道,,德本性所以新儒学把孟子到陆王一系的心性之学判为儒学正宗把朱子的理学判为歧.,出并且强烈反对以叶适为代表的渐东功利之学新儒学的这种
8、极端个人化倾向使新儒学,的立论始终不能离开生命与心性的领域而是把个人的生命与心性化约为一切万有的本源。,,与基础看作是在世最真实的存在由于新儒学的这一极端个人化倾向新儒学不关心,,社会关系不从社会关联的角度来立论更不考虑通过改变社会关系来改变人(孔子的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