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ID:22365019

大小:73.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28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_第1页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_第2页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_第3页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_第4页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自序“儒学转向”,是的!儒学是到了一该转向的年代了;这转向是依着儒学而开启新的转向,又依这样的转向,而开启着一新的儒学。这样的转向,我们就称它为“儒学转向”,这样的儒学,在时序处在当代新儒学之后,我们就将它称为“后新儒学”。一九九四年,这个关键的年代,当时我刻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校区(adison)访问,春雪纷纷,内心有着忡憬,有着忧疑,有着痛苦;我深深感受到当代新儒学是到了一个该转向的年代了。在二月廿二日,我写下了《后新儒学论纲》。四月间,我趁着游学之便,在哈佛大学杜维明先生所主持的“儒学讨论会”上做了第一次讲述,想法与杜先生容或有异,

2、但“和而不同”,本是儒家良善的传统,重要的是攻错与启发,何必强其同。可以这么说,自此,我的“后新儒学思考”正式启动了。一九九四年四月底,我完成了《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一书的初稿(该书于1996年出版),这书主要在阐明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关系。它一方面阐明了儒学之为儒学是不离生活世界、不离社会总体的;一方面则隐然而现的是要脱出“血缘性纵贯轴”的限制,而强调开启“人际性互动轴”的重要。在以“血缘性纵贯轴”为中心的一体化结构里,它是以“宰制性的政治连结”为核心,以“人格性的道德连结”为方法、“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为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儒家传统在这里

3、的“圣王理想”是众所周知的,结果却常转而落为“王圣现实”的困境,这种诡谲的实况,我名之为“道的错置”(misplacedTao)。“道的错置”如同整个中国民族之咒,这咒如何解开,我认为这不只是在道德、思想层面下功夫就得成效,而是要在整个制度面、结构面做一翻转向,才能开启崭新的可能。就此而言,我并不满意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以“良知的自我坎陷”这样的“主体转化的创造”;我倒是听进了林毓生、傅伟勋两位前辈所提起的“创造的转化”。林、傅两位前辈亦各有所异,我虽较同意创造的转化,但与彼等主张仍各有异同。我仍然以为儒家“仁学”之以“人格性的道德连结”为核心,这是恒久不变的。以前帝皇专制年代,一直

4、到党国威权时代,这核心被“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所攫夺,因而“仁学”在帝皇专制压迫下异化为“主奴式的心性修养”。现在,“仁学”已脱开了专制、威权,仁学早不应在主奴式的心性修养底下思考问题,而应进到“主体际的道德实践”。原来儒家是在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下,展开其实践向度的;现在则有所别异,“血缘性的自然连结”虽然是一最为基础的结构,但却不是最重要、最巨大的;除此之外,“契约性的社会连结”所构成的社区、社群、社团,进一步以广义的来说是一契约所成的公民社会,应该是儒家实践的最重要依凭土壤。有了这契约性的社会连结所成的公民社会,我们才能进一步去缔造一“委托性的政治连结”,实施民主法治,让政治充分的现

5、代化。我以为儒家的“仁学”在这里,有一崭新的可能发展,如同长江出三峡,波澜壮阔,宽广盛大。我总觉得:前辈先生披荆斩棘,以启山林,自有其存在实感,有这样的存在实感,因之而有真切的问题意识,进而才有缔造新理论的可能。从熊十力、唐君毅到牟宗三,他们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克服整个族群的意义危机,透入心性之源,遥契古圣先哲,接续道统,对比西哲,重建道德的形而上学;进而以此下开民主、科学,完成现代化。据实而论,当代新儒学重建道德的形而上学,厥功甚伟;但于民主、科学之开出,对于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并不多。九Ο年代后,当代新儒学最重要的议题已不再是三、四Ο年代到六、七Ο年代,须要去面对整个民族实存的意义危机

6、,它重要的是如何参与一崭新的公民社会之缔造。以是之故,我们可以说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开出民主、如何开出科学,而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学习过程里,去释放出传统经典的可贵意义,参与到现代化话语论述的交谈过程,有所调节,有所转进,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简单的说,问题已不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外王”,而应该是“如何从外王而调节内圣”。这“内圣--外王”之转为“外王--内圣”,这显然是“儒学转向”的关键时刻。在一九九四年的〈后新儒学论纲〉里,曾有这样的陈述:第十六条、“老儒家的实践立足点是血缘的、宗法的社会,是专制的、咒术的社会;新儒家的实践立足点是市民的、契约的社会,是现代的、开放的社会;后新儒家的实践立

7、足点是自由的、人类的社会,是后现代的、社会的人类。”第十七条、“由老儒家而新儒家,再而后新儒家,这是一批判的、继承的、创造的发展;它不是一断裂的、隔离的、推翻的发展;究其原因,则根本的仍是那内在的、根源的实践动力,此仍是儒学之法钥。”就在这样的定向上,继续展开了我的后新儒学之路,终在一九九八年结集成了《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问题向度》一书,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以全书所论来说,衡诸“后新儒学论纲”来说,大体来说,仍然处在由“老儒家”而“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