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

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

ID:54321846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5

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_第1页
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_第2页
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堂教学中的静动艺术传统课堂,教师一言九鼎,学生被动压抑,时间加汗水,题海加应试,静则有余,动则不足,了无生趣,沉闷低效,使很多学生“视学舍为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为寇仇而不欲见”(王阳明语)。为此李丙亭先生曾做《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才有了先生所谓“都到了收割机的时代了,你还拿着镰刀收麦子”的激愤之语。近几年,随着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模式的实施,合作教学,风起云涌。课改的精神很好,但有的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少讲变成了不讲;“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教师不讲,换成了学生“代讲”; “开放式” 成了“放羊式”; 注重了主体,忽视了主导;课堂教学

2、追求形式上轰轰烈烈,热衷于表面上热热闹闹。活则活矣,但缺乏静心思考,合作成了“假热闹”“伪合作”,对重点知识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乏必要的宽度和深度。课堂什么时候静,什么时候动,怎样静又怎样动,教师在动静中应起到怎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等等,一系列来自一线的对教育现象的叩问与沉思都在考验着我们对教育的良知与坚守。好的课堂应该实现学生“愿意学”“学得好”的美好愿望,达到一种既高效又愉悦的境界。好的课堂应该既有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阅读书写时的无声,又有课堂上发问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辩论声; 既有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所带来的会心的笑声,又有师生发表深

3、刻而精辟的见解时热烈的掌声。这“四种声音”代表了乐观向上、健康幸福师生生存状态和学习状态。这“四种声音”中最关键、最美丽的声音当属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阅读时的无声。笔者认为,这种无声即是课堂教学中“静”的艺术。静是一种思维的过程,静能生慧,只有经过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思维之静才能为课堂之动积蓄能量。正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在评价杜郎口和昌乐二中时说:“我在想,在昌乐二中的校园里,我们除了看到热闹的课堂教学之外,能不能同时看到静静的读书的课堂,神情专注的科技实验的课堂……”这正是一位教育行政领导者在素质教育洪流中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坚守。再说课堂中“动”的问题。动是指在教师

4、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 (张熊飞)。课堂之上畅所欲言的辩论声、会心的笑声、热烈的掌声等等都是动的艺术。课堂上的动应是建立在思考的静的基础之上,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动又能促使静。现在的课堂之上,动静处理不当,问题严重。问题一:交流时间短,讨论成了对答案。问题二,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三,把预设的环节处理完,万事大吉,成了课件的奴隶,对文本挖掘不够。问题四,没有深度与宽度,甚至存在知识性错误而没得到纠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浮光掠影,雨过地皮湿。问题五,部分学生不会倾听,难以分享。第六,部分同学被展示的同学牵着走,会的被迫

5、还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不会的依然没有时间思考,原本模糊的认识没有变得清晰,混乱的观点没有条理,暴露的问题没有解决,解决了的问题没有内化,课上内容课下补,成了做题的机器,待宰的羔羊。这样,课堂缺了根基,少了尊重;缺了自由,少了生成;缺了灵动,没了生机。“静”与“动”是辩证统一的,在课堂调控过程中,如何做到动静相宜,相得益彰?课堂中的动静的时间与形式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文本的需要,立足于学科的特点,立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预订目标之后的自主学习是静的,此时的学生或阅读文本,或翻查资料,接受新知,标画质疑;当堂检测是独立的、是闭卷的,更是安静的;其他

6、同学展示时候的倾听是凝神静听的;教师引导点拨的时候是静的。一言以蔽之,思考的时候是相对安静的。因为,思考是课堂永久的灵魂。课的开头易动,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让全部学生参与到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各种有意义的游戏中来,拉近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目中对新知的渴望的火把,让孩子们一开始就对本节课充满强烈的期盼。课堂之中的动,有课堂之中的游戏的肢体解放,有合作之时小组之中的商议讨论,展示之时聚焦点上的表演与讲解、质疑点评时的发问与评价。小孩子好奇易动,我们老师们一定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动手或上台展示。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

7、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我们在动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我们为何而动,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即条件,学习即体验,学生即资源,课堂即生态。高效课堂中的“动”与“静”的艺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老师们既要有对文本理解的精度和高度,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要有感性的对学生及文本的热爱,更要有理性的动静掌控的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