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39419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5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朱自清《春》作者及工作单位李瑞祥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教材分析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朱自清的散文《春》。本文用明丽的色彩词语,生动形象的描写‘动静结合的画面,准确地修辞方法,给我们描绘了绘声绘色的一幅幅春天美丽的、动人的、热情的图画。为此,本节课结合PPT幻灯片的使用,用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春的情景,配以优美的音乐,并使用专业演员的朗诵录音,试图让学生能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感受散文美的意境,作者要表现“人们在春天里奋发的精神、昂扬的激情”的主题。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
2、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2、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
4、意图1、课前准备2、导入:3、听录音朗读。4、初读:理清思路。5、再读:体会感情6、赏析句子7、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8、分析课文写作特点9、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10、归纳中心思想11、课文引申:——名言等1、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介绍作家作品2、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3、播放录音4、师作简评,5、教师带读、对比读、提问读等6、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7、教师提问8、分析写作特色9、教师提问并归纳10、教师提示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了解朱自清其人
5、其事2、同学朗诵描写春天的诗句。3、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 4、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5、学生与老师交互读6、学生读出喜欢的句子7、学生回答8、学生用例子来证明9、学生谈感受10学生联想诗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对比朗读,一问一读,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草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
6、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品析词句,体会语言美学会写景方法扩充迁移学生的知识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一、盼春二、绘春三、赞春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评价设计方案:第一,上课发言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第二,各小组活动情况,配合得如何;第三,课堂习题答题的正确率,是否经过小组讨论;第四,导学案是否经过小组讨论,正确率如何教学反思《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
7、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赏析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第一课时我通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变化,学生可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二课时我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课文美在何处、为何美,从而使学生在习作上明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