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

ID:5423388

大小:1.42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7-11-12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_第1页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_第2页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_第3页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_第4页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反射与反射弧中枢部分活动的控制ReflexandReflexcenter(一)reflex的概念和分类1.reflex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的应答反应。2.reflex的分类: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reflex)①概念:生来就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②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Ⅱ.反射弧固定;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③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2)

2、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概念: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3.反射弧(reflexarc):1)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2)反射弧的组成:①反射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弧任一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完成;②反射受高级中枢调

3、控,进行信息处理;③简单反射中枢范围狭窄,复杂反射中枢范围广泛;④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也可作用于内分泌腺,间接作用于效应器。⑤反射活动实际是一个闭合回路构成的反馈自动控制系统。(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Divergence):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多见于传入通路中。2.聚合(Convergence):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

4、了反应范围。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1)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产生后放(Afterdischarge)现象;2)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不一致,即某些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及时终止。5.单线式联系(linearconnection):如,视锥C,双极C,神经节C之间的联系(三)反射的临床应用反射检查是神经病学诊断的重要手段,检查所获得的体征可为疾病的诊断(如病变部位的定位、损害平面的确

5、定等)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如:1)瞳孔(直接和间接互感)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反射弧详见感官章。中枢在中脑,反射涉及视神经(传入神经)、动眼神经(传出神经)。临床上把其变化作为判断中枢病变部位、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指标。2)跖反射(Plantarreflex):(四)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Characteristicsofsynaptictransmission1.单向或向前性传递2.突触延搁(Synapticdelay),又称中枢延搁(Centraldelay)。3

6、.总和(Summation)4.兴奋节律的改变(changeinrhythm)5.后发放(afterdischarge)6.易疲劳(fatigue):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7.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碱中毒、酸中毒、低氧、药物等,而发生传递能力的改变。(五)中枢抑制Centralinhibition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⑴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⑵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①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

7、互抑制Afferentcollateralinhibition,Reciprocalinhibition;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②回返性抑制(recurrentinhibition)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同步化)。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⑴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⑵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①A纤维末梢

8、与神经元C形成轴—胞突触,A兴奋使C产生EPSP;②B纤维末梢与A纤维末梢形成轴—轴突触,不与C构成突触联系。单独B纤维兴奋,C不产生反应。③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有AP传到其末梢时,该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引起进入A纤维末梢的Ca2+数量减少,A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使神经元C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成神经元C抑制。⑶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①B纤维兴奋→释放GAB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