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33049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5
《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实践及意义所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实践及意义所在牛婷摘要: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长辈们给与了孩子太多的爱。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在爱的包围下,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分享。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想让分享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成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加以引导。这对年龄偏小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引导。好习惯一旦形成,让孩子终身受益。关键词:幼儿分享分享教育家园共育为了让家长更好的理解玩具分享活动的意义所在,也为了更好的配合每周玩具分享活动的开展,我特为家长们推荐一篇极好的文章,希望它能带给我们大家更多的启迪与帮助,让我们一
2、起共享!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所以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在将来能信心十足的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所谓分享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能主动提出对双方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美国心理学家莱
3、因哥德在实验中将小班幼儿的分享定义为:把自己的玩具食物给别人看,送给别人,拿出玩具食物参加他人的活动。但是这当中又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1、分享意识不强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间建构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
4、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2、言行表现不一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课间活动中,毛志函和叶泽政为争抢玩动物玩偶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给你玩。”叶泽政大声的说着,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
5、,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3、家园教育不一致家园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儿不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不分享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她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妈妈给你买的新玩具很贵,你一定要爱护它,不要给小朋友弄坏了。”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那么,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好上述问题呢?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与方法(一)、帮助幼儿认识分享的必要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一点,并非言语说教就可以做
6、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来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尤其是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对此,可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班级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种物品,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幼儿园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其次,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如美术活动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颜料;滚球游戏时,双方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1)在与同伴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具有“相互性”,所谓相互性也可以说
7、是可逆性,即甲对乙的行为,乙也可以以同样的内容或方式反馈给甲,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拥有说某些话、做某些事、以某种方式说话以及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权利。这种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因此,鼓励幼儿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也是让幼儿学会分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班举办玩具展览会,让幼儿自带玩具,并与同伴自主交流,想办法怎样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当一方不愿意分享时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导致幼儿不修正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2)移情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
8、形成、发展的重要趋动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