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974998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2
《让学生在灵动有效的课堂中收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在灵动有效的课堂中收获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实验小学:韩玲玲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起课来真有有点令人头痛。主要是放手探究的度不好把握,完全放手,一节课下来可能也探究不出规律;一步步引领,给以学生的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握“操作与想象”的度,以操作积累活动经验,以活动经验支撑想象,最终实现探究规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本
2、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纸条组别边的长度能否围成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167826712345943610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推理能力。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巩固运用、回顾总结。 (一)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新课。 利用前置性学习,让学生进行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你会用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吗? 给学生提供四组
3、小棒,第一、二组能围成,第三、四组围不成。在展示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点:一是什么叫围成三角形,要注意首尾相连,即不能断开,也不能交错,这既是对三角形定义的进一步体验,也是为后面围三角形积累活动经验;二是产生认知冲突,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三根小棒能否转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二)在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 第一个活动:在比较中,探寻“不能”的原因。 本环节设计本课第二次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 摆一摆:5根小棒(红色8cm,蓝色4cm、5cm各一根,黄色3cm、7cm各一根)。以红色小棒为三角形的一
4、边,其余两边再取黄、蓝小棒各一根。试试看有几种取法,每种取法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把探究结果填在习题纸上。 想一想:结合拼摆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活动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学生小组合作后,展示交流。 交流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 1、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几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呢? 2、仔细观察,比较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交流第一个问题时,重点放在“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上。 交流第3种情况,要结合学具让学生边演示边说明:3厘米与6厘米的小棒合起来也不能够到10厘米小棒的两端,所以也就围不成三角形。学生演示
5、时,教师可以追问“能不能再调整一下”来感受“够不到”,增加对“围不成”的体验。这样,借助学具的直观,辅以语言的表达,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围不成的原因,积累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想象活动提供形象支撑。 交流第4种情况,4+5等于9,为什么也围不成三角形呢?这是教学的难点,并且单靠操作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木棒有一定粗度,所以实际操作与理论上容易产生冲突。为了突破难点,这里借助想象的力量来进行推理,具体展开如下: 在学生操作后,面对能或不能的争论, 师:请同学们闭起眼睛来想象一下,第四种情况到底能不能摆出三角形? 师:不管你想象以后认为能还是不能,请把你的想象
6、用别人看得懂的方式表示出来。 这里的想象,不是凭空猜测,因为学生对怎样围成一个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体验,即两条小棒要碰到一起不能分开,另一端不能翘起来能。让学生画下来,就是把想象的过程落在纸上,留下思维的痕迹。 最后,再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来进一步理解不能围成的原因。 演示动画:9cm线段固定,4cm和5cm线段分别与9cm线段的两端相接,在往一起靠的过程中保留轨迹。 第二个层次:引导发现规律。 借问题“回想我们刚才围小棒的过程,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四幅图)再引导交流:要想围成三角形,三根小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7、? 学生归纳:任意两边合起来大于第三边。在比较中深刻理解概念。本环节设计第三次围小棒的活动:老师这还有三根小棒,想一想:它们能围成三角形吗?(红3cm、黄7cm、蓝11cm) 本活动分三个层次展开探究: 第一层次认知中产生冲突:学生先想一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说明原因之后,再动手验证。 第二层次探究中引发猜想:怎样改变小棒的长度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想,课件演示。 交流时,抓住一条主线来展开:即“红边和黄边不变,怎样改变蓝边”? 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是红、黄和要大于蓝边,红、蓝边和要大于黄边。 这个过程既是不
8、断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也是不断应用“两边和要长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过程。 第三层次归纳概括: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