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

ID:53957431

大小:4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1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_第1页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_第2页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_第3页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_第4页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眼中的屯堡建筑在祖国西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与本地人不同,也与我们不同,他们被本地人称为屯堡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屯堡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服饰,也有格格不入的建筑,他们过着自己的屯堡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屯堡,一起去看看屯堡人的生活,他们那独特的建筑。说起屯堡,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历史,它的地理关系。在明朝时代,1371年至1397年这27年间,明王朝在贵州共设了24个卫132个千户所及2个直隶千户所。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不下20万人,加上军属,不下70万人。作为“滇之喉,黔之腹”的安顺,既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又可扼控当时较大的水西土西势力。在明王朝眼

2、中堪称“黔之脊背”,使安顺成为贵州屯堡最为集中的地区,使屯堡村寨多达300余个,人口10万之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新皇朱棣派顾成为大将,统兵五万屯驻贵州建立贵州行省。[1]因此,在这独特的环境下,就形成了独特的屯堡建筑文化。说起屯堡建筑,这是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共同的产物,也是屯堡人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智慧的结晶。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屯堡建筑的实用性,作为平定西南、守卫西南而留下来的屯堡人,他们的建筑自然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以土石结构的建筑自然能最大化的抵御外敌,也能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土石建筑也很稳定,但在屯堡建筑的内部,仍沿用

3、木质结构,所以,屯堡建筑是木石混合结构的建筑。其次,地理自然环境是形成屯堡建筑的重要因素。在黔中地带的安顺地区,受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影响,这一带地区多石山,少树林。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多裸露在地表,便于开采,而且在当时,安顺地区作为西南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被誉为“滇之喉,黔之腹”,是当时中国的南大门,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的综合下,独特的屯堡建筑就产生与黔中地带。走进屯堡,迎面而来的是古建筑群,就向走进历史一样,明朝的历史赋予了古老的屯堡一种别样的滋味。屯堡的建筑完全展现了古老、历史、地域文化。走进那石屋里面,却别有洞天,别看外表有着朴实、厚重

4、的气味,在石质建筑内部,却是木质结构,看那古老的雕刻艺术,蜡染文化,随处可见明朝遗风。为什么屯堡能保持这么好的明朝文化?相信这也是走进屯堡中每一位客人的疑问。安顺地处中国内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在偏远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造成了屯堡人还生活在明朝状态,虽然今天屯堡人进入现代化,但他们仍保持着明朝的一些习惯和特点。同时,大部分屯堡人都是600多年前从江南地带迁移过来的人的后代,因此,屯堡建筑的内部装饰也具有一些江南的特征。他们的建筑因时代的跟不上还具有一定的封建文化色彩,相信风水。正是由于有着地理与人文的因素,屯堡的建筑才会别具一格

5、,才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参考文献:[1]邓燕红.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09人文地理学题目:我眼中的屯堡建筑班级: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王任重学号:20110707404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