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

ID:53835423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8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_第1页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_第2页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_第3页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_第4页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髙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探究摘要:在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各类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质疑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尤显重要,而这离不开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以湖北省属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的传播现状,提出了提高高校各类学科任课教师授课中隐性知识传播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活动;隐性知识;传播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94—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使高

2、校与实际部门缺少联系和交流,更多地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管理类毕业生在管理胜任特征上并没有明显优势,理工科类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上让用人单位不满意。在职业素质的塑造上,我国的各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千篇一律,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同小异,“管理”成为管理知识的教育,理工类教育成为基本原理的教育,评价手段以考试为主,与解决实际问题不挂钩,缺少对大学生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和训练。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安排、理论观点到案例设置,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缺乏对学科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不能密

3、切注视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教学还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借鉴国外的和他人编写的教材,缺乏各自学校的特色。本研究认为,高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胜任特征上之所以没有明显优势除了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有关外,还与高校各类专业任课教师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有关。二、隐性知识的涵义波兰尼(Polanyi,1958)首次正式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他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图

4、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是可以被编码为系统的、正式的语言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是个性化的、有具体目的的、非正式的,难以记录或阐释,它隐藏在人的头脑中。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通常一个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隐性知识指导着人的行动,而个人或许没有将其当作知识来对待,因此很难将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1]RoyLubit(2001)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2],但是,隐性知识难以编码,难以言传(迈克尔•波兰尼,2

5、000;Ipe,2003[3])o斯腾伯格(R.J.Sternberg)将知识分为"正式的学业知识"和"隐性知识”,“正式的学业知识”主要表现为智力测验及类似测验;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4]。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将隐性知识的理论引入了管理学界,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5]。瓦格纳(Wagn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模型。

6、他认为隐性知识是一个三维的系统结构,即内容、情景和定位,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结构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结构,很好的体现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复杂性和范围宽泛的特点。德鲁克(P.F.Durcker,1993)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6]。我们个人拥有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即“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能说出的多”(余光胜,2002)[7]。企业中也是隐性知识占90%,显性知识占10%,如何共享隐性知识、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的持续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王娟茹,2005)oBorgatti,S.P

7、.&Cross,R.A.(2003)认为隐性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⑻。石中英(2005)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和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内容的隐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是关于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隐性知识[9]o三、高校教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隐性知识传播现状高校各类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