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92321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7
《浅谈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和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和对策【摘要】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生特殊境遇的大背景下,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本文从文科专业特点和理工科院校背景角度分析文科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提高文科生自身的素质、深度挖掘理工科院校的优势资源、调整文科生现有就业期望等等方面改善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生的就业困境。【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科毕业生就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朝综合性院校发展,增开了如法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这一趋势不仅有利于理工科院校专业的均衡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但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理工科院校文科生
2、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在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社会大背景下,解决好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问题就显得愈加紧迫且重要。近年来,随着众多高校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增开了文科专业,许多文科院校也趁此形势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导致文科毕业生数量猛增,文科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从而导致文科生就业问题成为难中之难。众多文科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危机。1.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1理工科院校背景是文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1)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知名度不高理工科院校在提供毕业生信息时,重点宣传其优势学科及强势专业,一般以理工科为主,而对新发展的文科专业要么
3、避而不谈,要么简单谈之,这就导致招聘单位对这些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熟知,而对其文科专业缺乏了解甚至从未听闻,这就导致文科生就业范围缩小,从而影响文科生的就业。(2)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范围狭窄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发展悠久,有许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源都与理工科院校的强势专业有关,一般有固定的就业市场。理工科院校虽然有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但毕业生既可以顺着原先的就业渠道走向工作岗位,也可以去人才市场竞争就业岗位。但文科生就没有此待遇,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较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渠道,所以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生只能去签约率不高的人才市场去竞争有限的岗位,因此理工科院校
4、中的文科生就业十分困难。(3)理工科院校投入少量资源在文科专业,文科毕业素质不高第一、理工科院校为了巩固自己在优势学科的强势地位,一定会投入了大量教育资源。但在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理工科院校把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科发展的教育资源过多投入了理工科教育及研究,所以文科专业教育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第二、由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刚刚起步,所以文科专业的老师人数不多。再加上文科专业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大和高校扩招下文科学生数量剧增的原因,文科专业的老师除了完成额定教学任务外,根本无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即使有所研究,也产生不出高质量的教学成果。(4)理工科院
5、校缺乏培养文科专业的“软实力”理工科院校文科发展较弱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文科发展的“软实力”不足,这也是理工科院校文科毕业生素质不高,难就业的一大重要原因。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软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较为工科化。理工科院校几十年形成的文化氛围一直是较为严谨的工科环境,但这恰恰限制了文科专业的自由发展。文科专业所需要的思想自由、言论开放的环境没有在理工科院校中充分实现。②理工科院校在文科专业上办学话语权的缺失。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刚刚起步、处于萌芽状态,自然无法与老牌的文科院校相比,因而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办学话语权严重缺失,自然无法提供更多
6、资源以供文科专业向更深专业化发展。1.2文科专业自身特点也是文科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1)文科专业知识缺乏有力的知识壁垒文科专业虽然学科跨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很多文科专业知识由于替代性强,缺少强有力的知识壁垒。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文科专业知识具有通识性特点。很多理工科学生即使没有顺着原先的就业渠道实现就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挤占文科生就业岗位达到就业目的。但与此相比,理工科专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知识壁垒相对较高,文科生一般不具有较强的理工科知识,因此无法利用理工科知识实现就业。由于理工科专业挤占文科生就业岗位,使得文科专业就业变得困难。(2)
7、文科毕业生就业期望错位文科毕业生就业时,希望进入国家机关、机关团体、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行业、部门,期望得到“铁饭碗”。虽然这些部门提供了大量文科就业的岗位,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机构精简,这些部门就业岗位趋于饱和且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国家公务员中“国家统计局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一职,比例已经高达6582:1,其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超过史上任何职位。很多毕业生就业没有准确地定位,一旦专业就业不对口就放弃,结果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置身于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毕业生,往往将自己定义为“二等公民”。在求职过程中,如果一旦就业失利,他们就把这原因归结于自己是理工科院
8、校的文科毕业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他们在就业时信心不足,害怕遭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