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81139
大小:16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06
《庞利伟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3.3余角和补角说课稿安阳市安阳县永和一中庞利伟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教材的内容,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并会运用。2、能力目标: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并且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难点:余
2、角、补角的正确判断及用代数方法计算角的度数。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中,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我准备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同时直观动态演示以突破学习难点。9学法: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采用“参照学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合作学习---知识总结”的学习方式。三、教学流程(八个环节)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用我们常见的三角板提出问题,三角板有两个角的和是90度,我们把具备这样大小关系的角叫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4.3.3余角和补角(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常见的三角板引入新课,学生很容易接受。根据学案,验收成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明确互为余角、补角的定义与性质。2、会通过列方程进行有关余角、补角的有关计算。3、能够在具体图形中识别相等的角、互余的角,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重点:余角、补角的定义与性质。学习难点:余角、补角的有关计算,图形的识别。(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任务)(三)交流学案,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9(设计意图:在小组内利用兵教兵解决预习中未知的问题,体现合作学习。)(四)根据学案,展示成果《4.3.3余角和补角》导学案1、概
4、念: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符号语言:如果∠α+∠β=,那么∠α和∠β互为。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余角,那么∠α+∠β=。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符号语言:如果∠α+∠β=,那么∠α和∠β互为。反之: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那么∠α+∠β=。(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获知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2、质疑(1)定义中的“互为”一词如何理解?(2)互余或互补的两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或公共边?(3)∠1与∠2互余,用符号语言可以表示为∠1+∠2=90°,另外,用符号语言还可以表示为。归纳:互为余
5、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有关,而与无关。(设计意图: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注重在看似“无疑”9处设疑,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学生熟悉从多角度对概念进行思考。)3、找朋友:下列给出的各角,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10°30°50°10°30°60°80°60°40°80°100°120150°170°(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学生在自学余角补角的概念后,进一步强化两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得到及时巩固。)4、如图∠AOB=90°,∠COD=90°。则∠1与∠2是什么关系?探究1:余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AOBCD12探究2:余角的性质
6、:_______________5、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1234(9设计意图:这两道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来证明互为余角的性质,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并归纳性质,培养学生由具体问题抽象出几何命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2134通过具体的习题得出补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习题得出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五)继续深入,拓展新知如图一,例1、A、O、B位于同一
7、直线上,OD平分∠BOC,OE平分∠A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ABCDFO12变式:如图,已知∠AOC=∠BOC=90°,∠1=∠2,则∠1的余角有哪些?与∠2互补的角有哪些?请分别写出来。9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变式: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倍大15°,那么这个角是多少度?(设计意图:这两道例题及变式题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其中综合运用了前面的知识,有融会贯通的效果。对于例2,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师启发学生用方程来求未知角,具体的解答过程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