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

ID:53743901

大小:228.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2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_第1页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_第2页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_第3页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画境·诗意·哲理——《赤壁赋》一课的立足点李元洪(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215600)《赤壁赋》是苏轼的散文名篇,虽然教过“如泣如诉”,非常忧伤。而第3段则主要多遍,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人点,总是写“客”在抒发感慨,不是写诗人自己。觉得不能得心应手。一日翻书,读到苏辙的将2、3段划人同一部分,似乎不太合适。《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陆贽书生其实,作者写“客”就是写自己,写自己内⋯⋯既而读《庄子》⋯⋯后读释氏书,深悟实心的矛盾。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生我赞成。这是一篇赋,赋有一个特点,就我豁然开朗:

2、苏轼在艺术上极有造诣,在文学是虚拟一个人物,与作者形成对话或辩论,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上更是登峰造极,在哲学上兼收儒道释,把一创作意图。般人视为水火不容的哲学融为一体,算得上师赋,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但也不能一概是真正的红尘哲人。他的《赤壁赋》既有画而论。就本文而言,将“客”理解为作者境,亦富诗意,更含哲理。若以此为立足点,的另一个自我,似无不可。或可收一纲举而众目张之效,何不一试?生我觉得第2段具有过渡性质,因而,将它课堂再现归为哪一部分似乎都有道理。但这一段师《赤壁赋》中藏着一幅画、一首诗、一道侧重的是由水月之画引发的“

3、乐”、“悲”题——一道人生哲理题。据此可以把文之情,所以,我认为还是放人第二部分更章脉络捋顺。谁来尝试一下?合理一些。生第1段为第一部分,描绘了一幅以水月师好,脉络捋清了,现在我们就来分析这“为主要意象的巨幅画卷;第2、3段为第一幅画”、“一首诗”、“一道题”。先来看二部分,抒发诗人的无限感慨;第4、5段这幅画有什么特点?为第三部分,进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生一片苍茫,美不胜收。师很好!有不同意见吗?生景色是变化的,动态呈现的。生第2段写作者自己和“客”置身于画境中生山上之月、月下之水、水中之雾,构成了的表现:一是“扣舷而歌”,非常开心

4、;一是一个朦胧世界。2014年第6期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师这个苍茫、迷蒙的巨幅山水画卷,对作者助美好的环境麻醉一下自己,但由于伤有什么意义呢?痛太深,“不思量,自难忘”。忘情片刻生创造这样的迷幻之“境”,可以让人忘我、后,只要稍有引发,悲痛便随之而来。真忘忧、忘情,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遗世”。是“剪不断,理还乱”呀!师请说得具体一点。哪里可以看出“忘我、生说到触发点,我以为可从“歌词”去分忘忧、忘情”呢?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生“冯虚御风”,飘飘然有如神仙的感觉,就船行于水中还是光中呢?分不清了。这是忘我的表现。一个人

5、进入了如此幻是一种快乐而迷醉的状态。但紧接着,境,便能忘却人世问的一切不愉快,超越作者便陷入了“渺渺兮予怀”,想到自己于红尘之上,“羽化而登仙”。这时,他的与“美人”天各一方,从而转入大悲的情心灵便得到了抚慰。绪之中。生抚慰心灵,说得好!对于苏东坡来说,主师也就是说“望美人”二句促成了“乐”、观上是希望出现这样境界的。因“乌台“悲”情感的转化。那么,这种“望美人”诗案”被贬黄州,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的“渺渺”之怀,包含了怎样的意蕴呢?般人都是无法承受的,更何况是才华横生我觉得“望美人”三字已经说得很明确溢的苏东坡呢!所以,他需要置身于

6、这了,就是与佳人分离、不能相聚的别离之样的一种“境”来舔自己的伤口,平复内恨、相思之情,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心的波澜。大自然是包容的,在客观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异i为他提供了这么一个绝佳去处。曲同工。生这种带有虚幻色彩的画境,也构成了下生我不赞成。把“美人”说成是实指的“女文进入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的基础。子”,太俗,境界也太低了。我认为这里师大家对“一幅画”的分析很深人、很到位。的“美人”是比喻,应该另有含义。根据大家的分析,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师“美人”是实指的说法,不能说完全不靠是写“乐”和“悲”。老师为什么说这

7、一部谱,但是,在古代的诗歌里,“香草”、“美分是“一首诗”呢?人”往往别有所指。在屈原的诗中就有生文中有“扣舷而歌之”,歌,就是诗。许多这样的例子。本文中“美人”的意生这里的“歌”固然是诗,但只有几句,怎么蕴,大家可以结合文本及创作背景作进能代表整个第二部分呢?一步的探究。生古人说“诗言志”,言志就是抒情。这里生歌中“渺渺”而怀的应该是指下文“知不所写的“乐”和“悲”,不正是作者情感的可乎骤得”的那种“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抒发吗?老师称之为“一首诗”,只是取月而长终”的愿望。据此分析,“美人”当其本质上的相似性打一个比方。为“飞仙”和“

8、明月”。师好!这一部分在“乐”与“悲”的情感抒写生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常用来喻指中,侧重非常明显,以写“悲”为主。那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品德、美好的理想等么,由大喜忽然转入大悲,原因何在?触等,很多时候还特指君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