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 1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理念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2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而构建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对实物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仅仅起到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有关植物生存方面的知识。 二、教
2、材分析: 2.1本节地位和内容安排 承上 启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重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教学难点: 根毛对根吸收水分的意义。 植物体内运输水的途径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该节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以后紧接着要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喜欢追根究底的认知特点。课本从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和水分进入的途径这两个方面介绍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的。安排了两个观察与思考,要求通过学
3、生观察根毛,思考大量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从而掌握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再通过学生观察“茎是如何把水分运输到每一片叶”的演示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都有红色部分,得出结论:在茎的内部确确实实有运输水分的途径,就是茎的中间,变红的部分。最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木本植物幼茎的示意图,观察图中变红的部分,知道变红的部分有运输水分的导管。在教师讲解了导管结构以及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里面都有导管以后,这时候学生就能很快的反应出:茎是通过导管把水运输到每一片叶的。 2.2课本存在的问题 教材以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为主线安排各个知识点,但是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概念是第一次出
4、现,缺乏必要的引入过程。这样就会造成: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概念认知理解上的断层,另一方面将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最终导致这节课的知识前后不连贯,看上去很简单,却不太好处理。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虽然七年级学生经常接触到观察实验,但都是在老师指明观察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本节课的两个观察实验,教师也必须给学生指明观察对象,强调到位,让学生明白观察根毛就是观察根尖的顶端的白色绒毛,观察水分如何通过茎到达叶片的实验就是看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有没有红色?如果有,就说明茎就是靠内部红色部分运输水分。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也已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先提供
5、实物让学生感知,然后引导学生理性思维,逐步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四、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过程方法 观察根毛并估算根毛的数量,理解根吸水的特点。做111页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并讨论,在观察模型的基础上理解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并树立
6、起爱护植物的思想意识 学习重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学习难点 1、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学生先观察根毛,知道每一条根上都有很多的根毛。然后思考根毛对根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通过实验法和讨论法得出:根毛使根的表面增大,也就增大了根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根吸收水分的效率,即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吸水量,从而搞清楚根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 2、导管和筛管的区别。先让学生观察插在红墨水中,叶片和叶脉已经变红而茎的表面没有变红的枝条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的颜色,不管学生是从茎的横切面观察,还是从茎的纵切面观察:都是茎的中间部分的颜色变成了红色,
7、根据水分通过茎的哪部分,哪部分就变成红色的理论,学生就得出变红的部分就是水分通过的部位。然后再观察木本植物幼茎的切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色部分像一根根长长的管子,从而引出导管。再通过导管模型,让学生了解导管的结构,知道导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学生搞清楚导管以后,告诉导管在木质部,没有变红的树皮的内侧是韧皮部,有筛管。让学生看着课本111页筛管的插图告诉学生筛管和导管的区别在于构成筛管的细胞的上下横壁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很多小孔。通过观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教师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