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03246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6
《[语文论文]浅谈“转轨”中对语文教材的合理理解及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转轨”中对语文教材的合理理解及运用[作者]魏晓东[内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所谓“转轨”,即方向与途径的全面性转变:从“应试教育”的“考什么,教什么”,转到素质教育的“需要什么,培养什么”。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代价巨大的认识转变过程,而且可以想象,要完成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也必然耍经历一个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实践过程。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转轨”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迈出实实在在的第一步。面对生活中头绪繁多、无处下手的状况时,人们常说:“从大处看眼,小处着手”。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许很多,但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往往只有一个,
2、而找到这一•关键处,则往往需要“从大处着眼”。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彻底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繁杂的头绪会乱成一团,无处下于;如果有目地抓住什么是什么地去应付纷纭复杂的情况,结果往往是:乱线越理越乱,最后结成死扣,尢法解开「'转轨”所而临的问题多且杂,笔者认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仍不失为解决难题的j条良策。语文教学改革千头万绪,问题复杂,要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述是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一基本点出发,重新考虑对教材的理解及运用的问题。教材的知识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教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运用知识的参照。教材是座桥,有了这座桥,
3、才能使学生山“懂知识”的此岸到达“会运用”的彼岸,因而教材的工具性特点不容忽视。对于教材知识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的认识,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应试教育误导了教师对教材双重性质的止确理解,对教材工具性的一项不予理睬,片面强调其知识性的一面,而且'‘考什么,教什么”,严重忽略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结果是教的苦,学的累;教的枯燥,学的乏味。其实,知识是有体系的,语文知识更是如此。要掌握和运用知识,必须先弄清它归属于什么范畴,不仅如此,还要找到与此项知识相关的英它知识的“参照系”。比如:要掌握和运用比喻,首先就要知道比喻属于修辞(而不是表现手法);要学习立论,也要先明白它是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4、(而不属于论证方法)这止如我们來到一处陌生的地方,首先急于弄明白的,往往不是这地方怎么样,而是这是什么地方,这地方在何处(自己身在何处可见,人们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的。先了解知识的归属,符合人的感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这是个不可忽视的知识"定向”过程。另外,除了每项知识都有其归属范畴血外,每项知识又都有其相邻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给每项知识以准确的系统内“定位”。比如:在给比喻“定向”为修辞手法以后,述要用“拟人”、“排比”、“反问”等其它修辞手法为“比喻”进行相邻知识的比较,从而进行系统内“定位”。在学习过程屮,寻找相邻知识点,实际上就是给新知识寻找与IU知识的联结点。因为
5、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血是在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才逐步获得的,"温故
6、何知新”止是这种心理感知特点的有力证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找到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那种割舍不开的,也不该割舍的关系。这种有意识的寻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有了旧知识的'‘参照系”之后,対于新知识会产生如下的自然心理反应:这是什么?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异同?有了疑问,才有可能进步探求答案,才有可能对答案感兴趣;有兴趣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比老师硬讲、学生硬学好得多。只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才有可能真止地理解知识;只有真止地理解知识,才有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至此,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止达到。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
7、能力,这止是语文教学中“应试”向“素质”转轨的关键所在。対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来说,语文知识体系地整体性把握,有看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语文知识体系的一整体性把握如此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认识及把握这个体系,并注重教材工具性特点,一方面在学生头脑中建筑起“知识大厦”,另一方面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座可供到达灵活运用知识的彼岸的桥梁呢?魏书生的“教前研读”,不失为一种好的“着眼法0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教学生之前,把六册初中语文课本统统拿来,做细致认真地研读、分析,在教学之前,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而后综合,归纳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依据这个体系,魏先生教起
8、书來心中有数,随心所欲灵活性极强。教材在手中,得心应手地为知识体系服务,其而町以抛开教材,扩展阅读领域。可见教材的工具性特点多么鲜明,魏先生对教材的知识性及工具性特点的把握多么到位。山于把握了教材的工具性及知识性特点,魏先生总是坚涪他的学生经得住考。事实证明,他的学生们也确是不怕考。“应考”在魏先生这是早C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则是苦心经营的最终目标。可见,魏先生的语文教学,'‘转轨”早己开始,且成就不凡。要使学生的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