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

ID:53681020

大小:19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5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_第1页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_第2页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_第3页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江苏省泰州市许庄初中叶新和摘要:文章以部分数学期刊以及实验教材中问题情境为例分析了5种常见创设误区,提出相应修改建议,最后结合情境的作用给出指导性看法。关键词:问题情境设计误区数学问题情境的作用较多。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都会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过,有时候认识方面会产生一些偏差,出现了设置的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误区一、情境过多眼花缭乱案例1教师:(课堂开始,播放幻灯片1、2、3,展示生活中的覆盖现象)1.如图1,D888使用的是三星最为经典的滑盖设计。外观上,与三星以往滑盖机型不同,D888的机身正面大部分使用了镜面的覆盖,设计高贵典雅。2.

2、如图2,开学初,学校已经开始粉刷教学楼墙壁,一桶桶的涂料将墙壁覆盖一新。3.如图3,张家界市生态优良。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98%,核心景区为98%。4.如图4,2008年11月2日晚,冰城哈尔滨出现降雪天气。3日清晨,冰城气温下降,街头树木、绿地被积雪覆盖。5.如图5,北京“无线城市”一期覆盖范围。(IT新闻配图)学生(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并伴以轻声的赞叹)。教师:上述7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覆盖现象。由此可见,覆盖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覆盖与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也紧密相连。4今天我们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探究覆盖圆最小覆盖圆

3、的相关知识与性质。(出示课题)[1]。这是某节数学活动课“覆盖”的情境引入。为引入课题,教师提供了5个情境共计7幅图片,给学生的感觉固然是“覆盖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过多的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由于该数学活动主要探讨的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最小圆覆盖的问题,那么,换一个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反而会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小明同学的衣服不小心被刮了一个小的三角形窟窿,现在准备用一个圆形商标来遮住。小明想使得该商标面积尽可能小,你能够帮助他吗?说说你的办法。你能够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误区二、情境过大喧宾夺主案例2某节公开课上,老师一上课就给学生播放视

4、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广告片》,视频播放了2.5分钟时间。广告片播放完毕后,老师引出用片中女主角李冰冰与男主角刘德华的实际年龄编的应用题,让大家根据题意,写出所谓的狄仁杰方程式,求出男女主角的年龄,从而引入该课课题“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后足足用了5分多钟,才挨到这节课的边。[2]这个情境比较大,非数学的因素比较多,容易让学生将精力分散在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上,有的学生对电视剧情节因而浮想联翩也说不定。此外,虽然后来建立的方程组是数学内容,但由于前前后后所费的时间过多,教学效益便显得比较低了。因此,如果一定要选用相关内容来作为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展示片中女主角李冰冰与男主角刘德

5、华的照片或者海报(10秒左右即可),引出用他们实际年龄编的应用题(PPT展示),让学生做一次“狄仁杰”,根据写出的方程组来“破译”男女主角的年龄。误区三、情境过难心生畏惧案例3某种杜鹃花适宜生长在平均气温为17---20℃的山区。已知这一地区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每下降0.6℃。现测得山脚下的平均气温是23℃,估计适宜种植这种杜鹃花的山坡的高度。[3]该问题情境是用来引入不等式组内容的。然而用不等式组来表示适宜种植这种杜鹃花山坡的高度,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从列出的不等式组复杂程度来看(设这种杜鹃花种在高度为xm的山坡上,从而有),可以想象,当学生好不容易列出这个不等式组之后

6、,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不等式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之后,又怎么会来对后续内容(不等式组的解法)感兴趣?需要指出的是,该情境对于山区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从而进一步增强其畏惧感。建议替换成为比较简单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比如:上学期期末测试后,小明去问数学老师他的成绩如何。老师惋惜地告诉他:“这次考试年级最高分是146分。4如果你最后一题再细心一些,4分不扣,那么年级第一就是你了。”假设小明的数学成绩为m分,试表示m的范围。误区四、情境争议情绪排斥案例4“折纸”通常作为乘方或指数的问题情境,只不过有的是折叠20次(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上

7、),有的是50次(李兴贵主编,《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134页),还有的是64次(王金战著《学习哪有那么难》52页)。“问对折20次30次有多少层,是人们在有限次试验后的一种合乎情理的推测”[4]。笔者以为该说法值得商榷。折纸问题是利用建模思想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最后要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只有符合时,才是实际问题的解。从实际来看:1.有这么大的报纸吗?假设折叠30次之后一层报纸的面积为,最初报纸面积需约10.7。2.能够折叠吗?“对折到第9次时,纸已又小又厚,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