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74812
大小: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5
《四季教案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年级语文《四季》教学设计段洼小学石欢欢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会写4个字。学会2种笔画,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四季动画。 2、激趣引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看看这几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样看出来的?你们喜欢什么季节?这几幅有趣的图和优美的文字就组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四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描写四季的
2、吗?请你们把书打开读一读吧。 2、在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生:利用儿歌记住字形。 生:边读边看图,想一想,猜一猜。 生:向同学、老师请教……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书吧! 4、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找出来吗?你认识哪些生字?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吗? 生带读。 5、同桌出示生字卡片,互相认一认。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形象识记、猜字谜、加一加、比一比……) 生:“禾”加上“火”就是“秋” 生:没有木头的树林(对) 生:我觉得“叶”就像树枝上的一片叶子; 生:“冬”的下面两点就像冬天天上
3、飘下的小雪花…… 多么贴切而又富有童趣的比喻呀,我不禁为学生新颖的想像力所折服。 6、巩固识字,做识字游戏 (1)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找好朋友一起读 (2)做识字游戏“拔萝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写了四个季节 生:我知道秋天有谷穗、冬天有雪人…… 2、学习课文。(1)学习四小节 例: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最喜欢春天。师:你能找到描写春天的那一节读一读吗?指生读。 生质疑:草芽是什么样的? 生:刚刚发芽的小草,细细的,嫩嫩的。 师:你从哪儿知道这一节是描写
4、春天的? 生:因为只有春天小草才会刚刚发芽,小鸟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草芽是怎么对小鸟说的? 生读。 师:你们想想草芽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 请生说一说、做一做。 生(边模仿):高兴、激动,因为小草睡了一个冬天,刚从地里探出头来,看见春天这么美丽,所以很高兴、很激动。 师:那你能学着它的样子说一说吗?生兴趣盎然地模仿。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一节?生读(边读边模仿用手草芽做动作),师指导。师:你还从什么地方知道春天来了?生:柳树发芽,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开了,五颜六色,十分美丽,天气暖和了,小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了,我们的衣服也穿得少了……
5、3、学习其它三个季节。(略) 4、四季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同意吗? 范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5、试背课文。生可选喜欢的一段背诵。 6、分角色表演,在教室内开辟四个季节舞台,请学生自由参加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扮演谷穗,谦虚地鞠着躬,有的扮演雪人,顽皮地挺着大肚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像,配上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表演得兴高采烈。 (变“讲台”为“舞台”,让学生边背边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放飞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体现不同的个性色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 (2)仿一仿,说一说 师:你
6、能像课文一样,模仿下面的句式编一段文字吗? ________,他对_____说:“我是_____。” 生:小河唱着歌,他对桃花说……;柳枝弯弯,他对燕子说…… (四)指导写字,对照反馈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一年级语文《四季》教学反思段洼小学石欢欢 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教学中,我注意在读书中渗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交流、不断探讨的愿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尊重个性
7、差异,让他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灵性和个性。“拔萝卜”游戏这个环节学生特别积极,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从这可以看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用游戏的方式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书,调动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领悟语言的优美,课文的含义,体会大自然的美好。积累语言是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一个能力训
8、练点,积累首先从模仿开始,逐渐达到内化、灵活运用的目的。设计这个句式,还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