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梅花消糖灵治疗Ⅱ型糖尿病500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梅花消糖灵治疗11型糖尿病50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00年第2期第32卷疑难杂症作者:穆绪超潰慧玲?万冬梅单位:穆绪超?黄慧玲?万冬梅(山东省东明具中医院糖尿病研究所,东明具城五四路东段135号(274500))关键词: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屮药疗法;@梅花消糖灵;治疗应用;补气药;治疗应用;补阴药;治疗应用厶1995年6月〜1997年6月,我们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升清、化瘀降浊之梅花消糖灵治疗II型糖尿病(NIDDM)50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纽680例均来自本所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1980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2、且全部确诊为II型糖尿病。随机分为2组:梅花消糖灵组(治疗组)500例,其中男240例,女260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7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9年,平均4.5年;治疗前空腹血糖12.35+3.2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58±5.13mmol/Lo玉泉丸组(对照组)180例,其中男86例,女94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平均4年;治疗前空腹血糖13.15±3.1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9.84±3.82mmol/J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基础治疗对全部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在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停服有关降糖药1个月,化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若空腹血•糖>13.8mmol/L,酌情给以达美康80mg,或美毗达5mg,每天2次,形体肥胖者予以二甲双M0.5g,每天2次。参、水蛭、僵蚕、2.2治疗组给予本所制剂室研制的梅花消糖灵(山乌梅、天花粉、黄吃、麦冬、太子白术等药物制成纯中药制剂),每次8片,每天3次。3个月为1疗程。2.3对照纽给予玉泉丸,每次9g,每天3次,3个月为1疗程。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
4、效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依据临床症状及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为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FBG)<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BG)<8.3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FBGV8.3mmol/L,PBG<10.0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30%。尢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未达有效标准。3.2症状评定标准本纽•病例主要观察口干口渴、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肢休麻木、自汗、便秘8个症状。将症状程度分为轻
5、、中、重3级。轻度指有此症状,但不明显,常在医生暗示下发现,不影响生活和工作;重度指症状明显,持续存在,影响生活和工作;介于轻、重度Z间者为屮度。显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减轻2级以上者;无效:减轻不足1级者;有效:介于显效和无效Z间者。3.3症状疗效治疗组改善口干口渴、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自汗和便秘8个症状,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与对照纽比较,除口干口渴,多食易饥2个症状改善与对照纽上匕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它6个症状改善与对照纽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V0.05、PV0.01,说明治疗纽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明显
6、优于对照组。3.4血糖疗效见表1。血糖(FBG和PBG)在治疗前后对比均显著下降,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表12纽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土s)组别FBG(mmol/L)PBG(mmol/L)治疗组治疗前12.35±3.2118.58±5.13治疗后8.85±2.5513.06+3.26对照组治疗前13.15土3.1519.84+3.82治疗后9.55±3.3515.45±4.453.5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75例,有效190例,无效35例。对照组显效72例,有效80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3%、84.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
7、义(PV0.01)。在显效率方面,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V0.01)。3.6远期疗效比较对于达到显效的患者,全部给予停止用药,坚持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跟踪随访情况:治疗纽•与对照组分别观察275例、72例,于半年、1年、1年半、2年,分别复发8例、3例,15例、6例,24例、10例,35例、15例。2组在停药2年内分别复发82例、34例,复发率分别为29.8%、47.2%,统计学处理x2=7.63,PV0.01,说明2纽•远期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4讨论糖尿病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或/和疲乏无力、高血糖、尿糖为主要表现。类似中医学“
8、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从三消论治,认为肺燥、胃热、肾虚为英基本病机,多采用润肺、清胃、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