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572795
大小:370.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9
《分歧之中存共识--1930年代中国译坛“信”“顺”之争再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分歧之中存-IF、.识——1930年代中国译坛“信‘顺”之争再探讨口葛华摘要:表面上看来,1930年代中国译坛发生的“信”“顺”之争参战双方的观点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但通过仔细研读双方的论战篇什,不难发现双方在分歧的背后又有着某种共识,即双方都拥护“信译”,只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偏差。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参战双方对严复翻译精神的不同认知,翻译有无背负改造中国文字的重任及紧张的论战空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关键词:“信”“顺”之争;论战;硬译;顺译;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4
2、)07—0108一O5的《几条“顺”的翻译》一文中,鲁迅指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在中国文坛(准确地说是中国译坛)上发生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论者多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以为分为两派.一派以鲁迅为代表,强调“硬译”了。”~2q932年6月在与瞿秋白的通信中,他又强调“(也称“直译”、“信译”)。一派以梁实秋为代表,主⋯⋯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_3]张“顺译”(也称“意译”)。两者的观点是截然对另一方面,梁实秋也曾说过:“曲译诚然要不得,立、水火
3、不容的,所谓“宁顺而不信,宁信而不因为对于原文太不忠实.把精华译成了糟粕,但顺”。是一部书断断不会从头至尾的完全曲译,一页上这种观点乍看起来无懈可击。因为从现有的就是发现几处曲译的地方,究竟还有没有曲译的我们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的有关双方论战的篇什地方;并且部分的曲译即使是错误,究竟也还给上,不难找到这种根据。如在论战之初,鲁迅就曾你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许真是害人无穷的,而说过,“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你读的时候究竟还落个爽快。死译就不同了:死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
4、原来的精悍的语时间精力。况且犯曲译的毛病的同时决不会犯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死译的毛病.而死译者却有时正不妨同时是曲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译。”[]从这段话不难看出,梁实秋在一定程度上所余的惟一的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确实表达了“宁顺而不信”的意思。综上,双方对去而已。”[]在1931年12月20日发表在《北斗》上面翻译确实有着不同的理解,说是截然相反也并不作者简介:葛华,女,江苏南通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英荚文学。10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
5、7Jr为过。是备有一部小字典,偶尔翻用:第三流的是然而,当我们仔细研读双方完整的论战篇什备有大字典,时时翻用;第四流的是不备字之后.可以发现。双方在分歧的背后又有着某种典。即备亦不常翻。等级的高低,是按其作品共识,即双方都强调“信译”,也就是忠实于原著,销路之多寡而定。第一与第四流的分别,即只不过这种忠实由于对“信译”的不同理解而在是前者不肯翻字典,后者不必翻字典。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些许差别。在鲁迅看如今第一流的翻译家,真是胆大如天,来,信译就是“竭力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完全可以脱离字典而独立。并且常常翻出许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甚至连具体的文字也“决
6、多新的意思,补字典之所不足。瞎猫撞死鼠,不有所增减”.一如他翻译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撞到了一本洋书.书名若是新鲜好听.马上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那样,而他翻译的《苦闷就可动工。先抽出几章,改头换面的编成一的象征》“也和现在一样,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本书,然后再一页一页的译出来。所以一本于逐字译的”。[6]正因为鲁迅忠实于信译,因此他洋书至少可以化出两本中文书来。假如中文对那些不负责任、信手翻译的行为十分不满、大方面照例的不很通顺,你说这是“直译”。假加挞伐。在《几条“顺”的翻译》中他举了一个例如洋文方面又照例的误译了许多.你可以子,“最近如尼尔及厄尔两氏之对于麦⋯
7、⋯”,事说:“译时仓卒,疏忽之处在所不免。”最不得实上.Nilsson—Ehle是瑞典的生物学家,“他是一个了.你还可以说那是“手民之误”呢[加]人而兼两姓.应该译作尼尔生厄尔才对”。接着,用不着多加解释。在这篇早期的阐述翻译理念的鲁迅借机挖苦秉持“宁顺而不信”的译者们:“至文章中,梁实秋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是于‘顺而不信’的译文,却是倘不对照原文,就连“信译”的忠实拥趸的。那‘不信’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然而用原文来对在1933年发表的《翻译之难》一文中,梁实秋照的读者.中国有几个呢。这时候,必须读者比译更明确地表达了对信译的拥护。他指出《现代杂者知道得更
8、多一点,才可以看出其中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