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李之争,分歧何在?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

ID:31445500

大小:12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10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_第1页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_第2页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_第3页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_第4页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_第5页
资源描述:

《韩李之争,分歧何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韩李之争,分歧何在?  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  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论对象在语文课和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之间徘徊;韩老师的“七说”着力于对李教授等的个别语句辩驳,各“说”自成一体。除了结论不同,二者行文有打太极的味道。二者分歧究竟在哪?就争论而言,对象

2、明确、焦点集中才能展开,才能将真理越辩越明,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本文依据课堂实录(包括文字版和视频课堂)和文章,分析两位大师产生争论的原因,梳理其中对语文教学有价值的焦点。参考视频为韩军老师在山东潍坊上的一节《背影》课,时常58分钟;参考文章为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以下简称称《迷》)以及韩军的《〈背影〉课七说》(以下简称《七说》)和《〈背影〉课堂实录》(以下称《实录》)。  15这场论争得到广大语文人的关注,源于李教授由评析韩军老师的《背影》上升至对语文教学的评论,广大一线

3、老师无法置身事外,视若无睹。笔者基于语文教学的立场分析,认为二人的分歧主要在语文课的界定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文本解读方式上。引起争论的本质在于教学逻辑。  一、语文课的界定标准  语文是语言还是文学?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形式?李教授援引叶圣陶、朱自清等前辈大家的话表明:“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李华平《迷》)韩老师反驳,“三说:《背影》课是精到、精彩的语文训练课。”(韩军《七说》)并列举《背影》课堂“丰富、系统的九大环节语言训练”。二人所持论据相同,结论却大相径庭。问题在哪?  考量李教授的论

4、述。他对“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没有详细阐释,对韩《背影》课未能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未作分析。他对《背影》教学定位是:“教《背影》,眼睛应该看着散文学习的道路,致力于学生能够自己读懂散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基础上,相机教给学生现当代散文的特点――重在表达‘我之心’,如《背影》重在表达‘我’对父亲的忏悔;给学生指点阅读的门径、重点,如《背影》中开头、结尾段落中的抒情议论性句子,辨析、品味反复出现的‘不见’,特别是那个‘不’字的深沉含义。”李教授的分析着眼于如何读懂散文,即“正确理

5、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背影》教学中表现为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散文阅读方法探讨作者意图。  考量韩老师的论述,“《背影》课是精到、精彩的语文训练课。”《背影》课的九大环节语言训练:“一,识字解词,积累字词。二,背诵文段,积累语言训练。三,阅读文本,辨识人物的阅读训练。15四,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的阅读理解训练。五,咬文嚼字,推敲文字,理解人物的阅读训练。六,有创意的,汉字审美、联想、想像训练。七,用‘背’字概括课文文段的语言训练。八,不断‘重命名’标题的语言训练。九,贯穿课堂始终的富有感情的朗读、默读训练。”(韩军《<背影

6、>课七说》)韩老师所列举的环节皆是语言活动,认为“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语言活动。  比较可知,在《背影》教学中,“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李教授定位于如何阅读散文,韩老师统而言之为语言活动。前者是文学的角度,后者是语言的角度。究竟何者是语文课?还是都是语文课?这个问题不言自明。韩老师上的自然是汉语课,不是英语课、法语课等。韩老师从语言符号上定位语文课意义并不大。而李教授的论述又过于笼统,韩老师的课为什么不是在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什么说散文阅读方法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除此之外,还

7、有哪些内容也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真正要争论和探讨的是“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涵义和内容体系,也就是语文课的界定标准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这是廓清部分语文教学过于随意的关键,也是一线老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另外,李教授有这样一段话:“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含网络上的名师)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笔者不太明白“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是否意味着不是语文课,若该论断成立,其逻辑前提便是教学内容决定课程名称,课堂上讲哲学、美学、生命教育,那么

8、就是哲学、美学和生命教育课。韩老师反驳:“既然你把‘生命与死亡’‘15生命情深’划给哲学课、生命课,那么,你理应把‘父爱’‘父慈子孝’‘父子情深’划给伦理学课、家庭亲情课才是。”虽然尖刻,但其逻辑也成立。如果以文字表达的内容作为标准,那么只有语言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