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doc

“找次品”教学反思.doc

ID:53558841

大小:7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4

“找次品”教学反思.doc_第1页
“找次品”教学反思.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找次品”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找次品”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玄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來教学。反思木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一、两处成功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人于1),然后川人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2、,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人胆尝试、主动探索小,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屮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牛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

3、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丿力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儿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2.重视“数学化”。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來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穆。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肓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曲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

4、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屮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儿份,每份分别是儿”的叙述,一日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川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吋,再将4个物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口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乂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

5、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二、两点困惑其一、找次品的题日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2(kD—IMt锻/¥:4(hh2)_/卜*个州碎:3(口1)—砰一1蜩牛卅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史好找出次品显得

6、有些牵强。在练习小,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小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