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

ID:5352963

大小:476.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_第1页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_第2页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_第3页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_第4页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抑郁药物的作业机制及合理应用.pdf[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医药导报2009年6月第28卷增刊·181·洛西林钠等在配制时要求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适量的输液载体中,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省略了这一步,故常出现乳白色浑浊现象[3J。4结论我院医师在开处方时存在书写不规范和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要求医师要加强学习<处方管理办法>。经调查审核,我院处方书写还存一些不规范现象,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医师应当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临床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的同步提高。临床药师也应加大处方的审核力度,促进医药协作,建立互助互补的良好工作机制,共同为提高医院技术服务水平而努力。【DOI

2、】10.3870/yydb.2009.06增.129[参考文献】[1】孙忠实,朱珠.当代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对策(I)[J].中国医药导刊。2003,5(1):68—70.[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3]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l,21(9):573—574.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及其合理使用温学群(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药剂科,521011)[摘要]以药品说明书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主进行归纳,分析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促进抗抑郁药的合理使用。治疗抑郁症弛须严格掌握

3、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做到用药的个体化,合理化。抗抑郁药物大多教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CXP)酶系代谢,其原型药物或/和代谢物可能具有CYP酶抑制或诱导作用,对舍用的部分药物可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不良相互作用,临床应该谨慎或避免这些药物舍用,并且在更换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清洗期长短,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关键词】抗抑郁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图分类号]R971.43[文献标识码]A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disorders),是

4、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和精神障碍性疾病,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抑郁症已成为的常见病、高发病,其发病率正在快速攀升。1994年美国流行病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达17.1%,其中女性患病率为21.3%,男性为12.7%,妊娠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9%~16%。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统计,各种抑郁症的患病率约占全球人口的11%。据2003年国内有关资料报道,我国至少有3600万抑郁症患者,其中仅有5%重度患者接受相关治疗。有许多重症抑郁症患者因未及时进行正规治疗而自杀死亡。据卫生局2003

5、年的死亡数据分析,我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我国人群中第5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第l位死因⋯。然而,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至今仍未引起人们(包括患者和非专科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漏诊和误诊率颇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而通过药物,其中约2/3的患者可取得不同疗效。高发且难以根治的抑郁症使得抗抑郁药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这正是近年来国内外热衷于抗抑郁药物与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收稿日期】2009.02.05[收穑日期】温学群(1969一),女,广东潮州人,主管药师,从事医院药学工作。电话:0768—280896

6、8,E—mail:cwenjuan@163.com。【文章编号】1004-0781(2009)06增-0181-05而分析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促进合理使用抗抑郁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l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A)或(和)5-羟色胺(5一HT)、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和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还与谷氨酸(也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传导功能障碍有关。2003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与“5一HT

7、”基因两个副本的长、短有关,在同样受到精神刺激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携带短副本基因的人更容易患抑郁,而携带两个长副本基因的人对抑郁有很强抵抗力。有明确疗效的药物基本作用与神经末梢突触部位,通过调节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1.1单胺递质理论抗抑郁药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早期对丙米嗪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其病因可能与患者脑内NA的功能不足有关。单胺递质理论嵋J1认为,抗抑郁药主要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NA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后膜受体部位的神经递质(NTs)浓度而起效。1.2神经递质受体理论单胺递质理论无法解析抗抑郁药临床效应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